20世纪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研究概述(1)(3)
2016-05-05 01:06
导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农村人口流动研究重新受到关注,加上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社会史“复兴”的强力推动和“民工潮”高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农村人口流动研究重新受到关注,加上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社会史“复兴”的强力推动和“民工潮”高潮迭起的现实呼唤,学界对历史上的流民、移民现象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取得骄人成绩。
(一)流民问题研究
专著方面:曹文柱《中国流民史》⑥,对流民产生的原因、特点、流民活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统治者治理流民的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陆德阳《流民史》⑦,对流民称谓、历代流民产生的成因、流民的流浪生涯、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论文方面: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⑧,把古代流民产生的动因归纳为“生产萎缩型人口流动”、“生产过剩(或生产饱和)型人口流动”、“灾变型人口流动”和“结构变
——————————
④李剑农:《魏晋南北朝民户大流徙》,
武汉大学编译委员会,1951年。
⑤吕名中:《试论汉魏西晋时期北方各族的内迁》,《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唐长孺:《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江应梁:《明代外地移民进入云南考》,《
云南大学学术论文集》1963年第2期。
⑥曹文柱:《中国流民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⑦陆德阳:《流民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⑧王家范:《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5期。
迁型人口流动”四种类型;池子华《中国古代流民综观》、《中国农民的“恋土”和“离土”——“流民”现象纵议》①,对流民现象发生的机制、流民的社会行为及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剖析;熊家利《流民问题与中西封建经济的 发展 》②,对流民在中西封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钱宗范《中国封建社会流民与流民起义诸问题探析》③,对封建社会流民起义原因、意义进行了考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移民问题研究
整体研究的著作,当首推葛剑雄主编并由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侯杨方等著《中国移民史》④,该书共分六卷,约260万字,是在其早期研究成果《简明中国移民史》⑤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延伸。《中国移民史》一书论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活动,对历次主要移民活动的迁移过程及其影响加以评论。第一卷是本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对中国移民史研究做了 理论 探讨,大事年表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到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相关事件。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别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金元时期、明时期、清至民国时期的断代论述。各卷详细论述了各阶段主要移民活动的自然和社会背景、移民过程和移民空间分布状况,其中包括迁移形式、经由路线、移民数量估计、主要迁入地及迁出地、移民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中国移民史》一书是迄今为止在移民史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移民活动及 规律 。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⑥,主要对西汉至民国时期的历代统治者为军屯而进行的人口迁移进行论述,指出这些人口迁移具有发展农业、巩固边防和强兵足食的作用。
在海外移民的整体研究中,以朱国宏所著《中国的海外移民》最有深度⑦,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对自先秦至民国各个阶段的中国海外移民情况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理论剖析, 内容 包括海外移民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不同阶段海外移民的类型与特征,海外移民的规模、流向和分布,海外移民对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等所带来的影响等。其他著作还有吴泽主编的《华侨史研究论集》、郑民等的《海外赤子——华侨》、朱杰勤的《东南亚华侨史》、蔡北华主编的《海外华侨华人发展简史》等⑧。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移民史的区域性整体性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杜桂芳《潮汕海外移民》、冷东《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研究》两书⑨,对历史时期潮汕地区海外移民的兴起原因、形态、演变轨迹、流动特点、经济活动及成就作了系统阐述。安介生《山西移民史》⑩,对山西移民史进行全面探讨,并从民族融合、文化变迁与人口发展的角度,阐明了移民运动对山西历史的深远影响;李德滨《黑龙江移民概要》⑾,对黑龙江移民的历史进行了初步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