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
2016-05-10 01:02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浅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金融危机来了,好像全国上下都在想法子。有人说要救股市楼市
金融危机来了,好像全国上下都在想法子。有人说要救股市楼市,有人说要发消费券。东西卖不出去了,这对中国来说,似乎不要紧,咱有10多亿的人民,少了美国的三两亿,中国人似乎不怕。这个时候想起了内需,想起了让国人全都来参与买单。于是扩大内需、发动消费就顺理成章的推上了台面。 有学者建议给老百姓发消费券。理由很充分,而且很煽情。普通大众都是受益人,当然支持者众。台湾发钱了,日本也发钱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难道不应该发钱吗?支持的声浪很高,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很坚定。反对的理由是,从古以来,中国的消费就是昨天的钱,明天花。不像美国,他们是今天花明天的钱。 这现象很奇怪?为什么美国的老百姓敢于这么“铺张浪费”,“毫无节制”的花销?而中国人却这么保守?有的人于是从东西方人的差异上下功夫去追寻;有的人从
政治体系上去探求;有的人从历史体系上去发现。最终也都能得出结论。 可我觉得,真正的根源不在于此。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但是中国人似乎更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没钱装的有钱的样子(这里只说大众现象,不说个体的不同),而且攀比心里也很强。这么说来,中国人应该更喜欢消费才对。
政治体系上的差异就更有趣了。中国是一党执政,美国是多党执政。从局面的稳定性来看,中国的更稳定。无论换了谁当领导人,钱还是那个钱,国家还是那个国家,银行还是那个银行,不用担心某一天起来发现¥变成了废纸。四大也不可能像美国的银行那样有倒闭的危险。而美国不同,今天是这个总统,明天可能换成别人了。昨天还是白人统治,今天已经是黑人奥巴马的时代了。美金从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一路滑了下来了。银行也可能因为资不抵债会倒闭(挤兑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是他们依然很乐观的消费,不用担心哪天钱变成废纸了。所以政治上来说,也说不过去。按说中国人应该更放心才对。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历史层面去发现,也很有趣。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美国只有短短的几百年。数千年来,中国从没有被消灭过,就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也坚强的站立起来了。而美国不同,首先是英国人统治,接着独立战争,变成了“美国人”统治。然后又是南北战争,奴隶没有了。这让南部的种植园主们失去了最大的财富。中国数千年历史,象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其频度远远没有美国那么频繁。政府基本上比美国稳定。可依然还是中国人比较保守。
还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美国人平均比中国人富有。还是前面的那句话,真正愿意打肿脸充胖子的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这么说,即使中国人没钱,也应该比美国人更乐意消费才对。可事实就是相反。 浅探其根源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消费需要信心,而信心来自于社会安全感。这么说就基本上说完了。中国人不愿意花钱,是因为缺乏消费信心。
再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首先还是有历史原因的。那就是中国建国不久。从抗战到内战到文革,这些血雨腥风的历史,老百姓不会忘记。建国后,中国是赤贫,三年自然灾害的遍地饿殍,也依然让人心有余悸。但是改革开放30年了,老百姓的生活不止上了一个台阶,而是提高了一个绝对的层次。可依然还是舍不得消费(这里依然是说平均现象,个别人或者个别阶层的挥霍,那是个案,不作讨论)。
安全感说白了就是安居乐业的感觉,对社会的满足度。安居就是要有住所。看看房地产,知道老百姓为什么没安全感了吧?农民也好,进城务工的也好,企业白领也好,除了少数精英阶层的之外,谁不为房子着急上火?有那么点可怜的薪水,都必须存起来等着买房。而且一旦付了首期,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天天如同债主坐在家门口似的,担心失业,担心没钱交按揭。存了那么点薪水,一旦失业,按揭没钱交了,那么房子将不再是自家的了。这安全感从何而来。简直就是抱着个定时炸弹嘛。普通老百姓,没买房的想着存钱买房,不敢消费。买了房子的,得存钱准备应对可能来的失业,自然更不敢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