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招商引资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2016-06-23 01:0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浅谈招商引资在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介绍了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招商引资

摘要:介绍了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并提出对策,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关键词:招商引资;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作用


  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县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列入其中。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广泛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是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成功的经验[1-3]。20世纪90年代沿海地区把握住了机遇,利用我国早期对外开放政策的优势,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目前工业生产不仅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从沿海先进地区目前发展的情况看,在当前要进一步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瓶颈制约作用的有3个因素:一是土地紧张;二是电力和能源供应不足;三是资源和劳动力紧缺。受这些因素制约,沿海一些产业不得不向内地转移,这就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使招商引资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4]。依靠招商引资,抓住机遇,承接资金与劳动力的转移,进而促进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县域产业结构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 862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52个,县级市374个,县1 464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全国县域内陆国土面积逾874万km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4统计),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2005年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县域经济GDP的相关信息见图1。
  直至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GDP为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GDP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见图2)。
  
  2县域内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受到很多的制约,如交通和资源禀赋等方面[5],县域经济针对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着相对应的问题。
  2.1缺乏区位优势的科学论证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资源优势,它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创造福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要素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固定资产等,又包括无形的要素如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等。因此,在分析区位优势过程中,必须考虑各资源要素与区域内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同国家或地区的比较因素,综合确立本区域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和产业关联度等基准,筛选出本区域主导型产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县级政府,缺乏对资源的科学论证,一方面没有把区位现状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造成特色产业不特色;另一方面超负荷挖掘优势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盲目开发原生型产品和资源产品,缺乏高技术加工型产业。
  2.2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推动和连带作用
  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速度较快、对区域内整体经济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先导性产业。主导产业突出的特性在于其关联性和推动性,以及由主导产业而催生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因此,必须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依据。然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主导产业的确立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是采取人为的行政手段确立主导产业,不是依据县域的区位优势,科学地筛选主导产业,而是表现为决策者的个人主观愿望;有的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办法,依据考察外地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不顾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外地主导产业,严重脱离县域实际;二是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较低,既没有资源优势,更没有竞争优势,因而缺乏关联性和推动性,难以带来较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上一篇:对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