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通过对民和县退耕还草现状的分析,指出退耕地草地管理、利用和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为民和县退耕还草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草;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青海省地处中国西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中华水塔”。20世纪后期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青海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程度加剧,并且不断向东推进。这不仅对青海,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也带来不利影响[1]。为改变这种局面,同时缩短青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进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2000年,民和县以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契机,强抓机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这一目标,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政策,在圆满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的同时,使民和县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为青海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
1民和县自然概况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的最东端,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俗称青海“东大门”,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南北长约69km,东西宽32km,平均海拔2 100~2 500m,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6′~36°26′。土地总面积1 890.82km2,耕地3.14万hm2,其中水浇地0.8万hm2,浅山地1.69万hm2,脑山地0.65万hm2。东北以大通河、湟水河与甘肃省永登县和红固区为界;西北和本省乐都县毗邻;西以拉脊山与化隆县分界;南以黄河同甘肃省积石山县、永靖县隔河相望。县境内地形复杂,拉脊山在民和县的西部,是民和县的主要山脉,俗称“南大山”。北山系大板山的支脉。民和县整个地势是西部高,东南部低,由西向东北,东南倾斜,在全县形成较大的8条沟谷。河水流入湟水河和黄河。最高点是民和、化隆和乐都3县交界的尕长峡山,海拔4 220.3m,县境内相对高差达2 570m。从满坪镇浪塘到大庄山一线为分水岑,把民和县分为黄河、湟水两大水系,统称为河湟谷地。在黄河、湟水两岸发育成三级阶地,构成了下川口和中川小盆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