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伦理生态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1)(2)
2016-08-29 01:46
导读:(3)伴随着“意义危机”与“生态伦理危机”,“理性化”过程也引发了社会伦理生态的结构性危机。 如果说“意义危机”与“生态伦理危机”只是伦理生态
(3)伴随着“意义危机”与“生态伦理危机”,“理性化”过程也引发了社会伦理生态的结构性危机。
如果说“意义危机”与“生态伦理危机”只是伦理生态环境中的局部性危机或要素危机的话,那么,社会伦理生态的结构性危机就是一种全局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伦理—经济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突破了伦理甚至法律的界限,通过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1]。由此造成公平与效率、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以及经济决定论与道德滑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二,伦理—政治生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政治集团、政治组织甚至政治官僚个人在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以及个体私利的驱使下,打着“为民族谋发展、为国家图富强”的幌子,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为个人谋私利,以致超出了伦理的界限而导致了公共权力的异化,由此造成了政治腐败以及“有组织的不负责任”[7]等等。其三,伦理—文化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现代工业文明不断侵蚀、破坏甚至摧毁传统的文化积淀,切断了人类通往传统的桥梁与纽带,使人类由此“丧失了人类最可贵的否定和批判的思想,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8]。其四,伦理—社会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主—主关系)的片面化、畸形化和异化,乃至“交互主体关系”(主—主关系)变成为一种“主—客关系”,由此引发极为严重的社会伦理危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生态意蕴
如果说以“理性化”为圭臬的“现代性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危机”是一种结构性危机而具有“自反性”的话,那么,以弥补现代工业文明危机或“现代性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生态危机的“和谐社会”理念就只能是一种结构性的理论建构,不能只是对传统工业文明方式简单地“修修补补”。事实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建构,这里的“社会和谐”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的融洽互动与协调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的不同生活领域之间、不同生活层面之间、不同生活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或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9]。这种“和谐”并非只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理想和个人道德理想”[9]。相对于传统工业文明的伦理生态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结构全新的伦理生态意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无疑为新的伦理生态确定了三大伦理关系。
工业文明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传统的古典的和谐关系,引发了极为严重的伦理生态危机。因而,要解构传统工业文明的伦理生态结构,确立新型的伦理生态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大和谐关系,它也是三大和谐的伦理关系。其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蕴着一种生态伦理关系,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意味着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确认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价值观。其二,“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内蕴着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它意味着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社会分配合理、社会表达渠道畅通以及社会结构合理,它要求社会不得以忽视甚至取消个人的利益而畸形发展,也要求个人不能完全忽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实现个人私利的满足。其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内蕴着一种人际伦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人际关系,也就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它是相对于工业社会“主体—主体”关系异化为“主体—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这是因为“交互主体性也就是人类个体主体的相互平等的承认与相互平等的对待”[10]。人类正是在这种相互平等的对待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精神自由的。由此可见,生态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以及人际伦理关系正是新的伦理生态中的三大伦理关系,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