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文本结合紧凑型玉米的研究情况,提出关于我国紧凑型玉米种质创新途径和育种方向的探讨。
关键词:紧凑型玉米;存在问题;种质创新途径;育种方向
玉米是全球性的重要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是禾谷类作物中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在我国粮食及饲料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则极大提高了玉米产量。而研究表明:玉米产量的提高与杂种优势的增强并无直接关系,玉米产量性状改进和耐密能力增加是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烟台市农科所利用在525自交系中发现的无叶舌植株进行育种时,从无叶舌植株叶片上冲直立受到启发,提出了玉米理想株型育种的问题,进而提出紧凑型育种概念。随着紧凑型玉米的育成,对玉米育种目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玉米育种目标是单株大穗,依靠单株生产力增加产量。而紧凑型品种是以增加种植密度,靠群体产量来获取高产。然而玉米种质资源作为玉米育种的物质基础, 其突破性进展无不与玉米品种的选育有关。针对紧凑型玉米育种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紧凑型玉米种质创新途径和育种方向。
一、紧凑型玉米育种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既念上对于紧凑型的理解各育种单位及各育种带头人还有一定的分歧。一种是紧凑型玉米茎叶夹角平均小于25°,穗下茎叶夹角小于39°;另一种认为紧凑型玉米叶片上冲,穗上部茎叶夹角小于25°,穗下部夹角小于40°;因而只能把茎叶夹角在一固定范围内的株型统称紧凑株型。
(二)我国现有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单一、骨干系集中, 所造成的种质资源狭窄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其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改良Lancaster、改良Reid、旅大红骨和唐四平头四大种质类群,而紧凑型玉米种质资源是建立在普通玉米种质资源上,更是局限在少数几个骨干系中,且只注重选择二环系,不注重种质的长期改良。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随着种业市场化进程,玉米育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商业化方向,新的玉米品种所带来的高回报,致使育种单位庞杂,无法形成优势力量,效率低下。紧凑型玉米育种起步晚,新品种少,模拟品种多,品种存在缺陷。目前郑单958是国内优良杂交种的杰出代表。从2001年到2008年间,该品种播种面积已经超过8000万亩,累计推广近2亿亩。从品种本身来看,其主要优点在于:适应性广,耐密性好,综合抗病性好。但该品种生育后期由于光合产物大量向籽粒库转移,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后期脱水慢,有穗腐,一些地方还发现纹枯病、粗缩病等病害。先玉335是跨国公司在我国推广杂交种的代表。与国内杂交种相比较,它表现为高产、稳产,而且比较早熟,后期脱水快,出籽率高,容重高,籽粒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割。它的弱点在于前期发根慢,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根倒,耐密性和适应性还不够好,感虫,而且大小斑病、病毒病(矮花叶)都有所发生,虽然尚未对产量构成影响,但随着推广时间和面积的扩大,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育种方向
紧凑型玉米品种是依靠增加种植密度,通过提高群体产量来获取高产。则要求株型紧凑,在高密度胁迫下果穗表现均匀。
(一)株型方面从提高光合效率和增加密度的角度来看,株高不易太高以中杆品系为宜,穗位处于植株中下部(即1/3一1/2),茎粗系数大,穗上部茎叶夹角越小越好,但夹角过小,使叶片包被雄穗,则会造成散粉不良。所以紧凑型玉米品种株型应是符合株高适中,穗位偏低,全株叶片上冲,穗上部茎叶夹角应小于25°,穗下部夹角小于40°;适合机械他收割。
在我国现阶段复种指数比较高,群体产量增幅不大,生物及非生物逆境胁迫并存的前提下,紧凑型玉米品种必须对各种主要病虫害的有较强综合抗性。最近几年玉米品种的经济寿命缩短,更新速度加快,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改良成为玉米生产持续和稳定增长的首要目标。因此品种及品系的选育应在多环境下进一步增大选择压力,利用异地区位和环境优势,加强抗倒、抗旱、耐寒、耐瘠薄品种及自交系的筛选,在丝黑穗、叶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虫高发地区鉴定、筛选高抗材料,全面提升新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