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
2016-11-09 01:1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探析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策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
摘 要: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关键词:转移;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问题与对策
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尤其是就地转移率越高。2007年江苏省苏、锡、常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就业转移率达77.1%,其中就地转移率约占95%左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而且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协调城乡发展、缩减区域差距。因此,研究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将对广大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逐年提高、态势良好。概述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地域上以就地就近为主。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总体上以就地转移为主。据统计,至“十五”期末,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人数为116.4万,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96.1%,而跨省、市就业的仅为4.7万,占农村总就业人数的3.9% [1]。另据常州市的调查显示,2004年已就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76.6%,向乡外、县内转移的占10%,向县外、市内转移的占5.4%,真正到常州市之外务工的仅占8%[2]。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带的出现和工业园区的兴起,农村劳动力向市(县)、区及中心镇集中转移的趋势日渐加速。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在择业上以二三产业为主。当前,苏南地区农民的择业结构已由一二三产业转向二三一的产业顺序。据统计,无锡市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占农村就业总数的11.8%、、61.2%和27% [1]。常州市从事第二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占39.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3% [2]。但在第二三产业中,又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具有极强的同质性。
3.在操作上城乡统一管理服务。目前,苏南地区已基本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无锡市已将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管理服务体系、职业介绍和
培训网络、
社会保障等政策制度,实现了由城市向农村的覆盖和延伸。目前,全市36个街道、54个镇都已建立起
劳动保障所,社区和村设有劳动保障工作站;到2007年全市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率已达79.8%、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已达87.5% [3]。
4.在身份上以亦工亦农为主。当前,苏南地区已转移就业的农民,多以兼业为主,其身份大多未发生根本变化。他们大多保留着土地承包权,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产业;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农民。
二、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尽管苏南地区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但是,要进一步实现农民的有效转移,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传统生活水平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的影响,苏南地区的农民大多不愿到外地就业,满足于小富即安。据调查,在苏州市需要转移的50万农村劳动力中,愿意到外地就业的仅0.05万人[4]。同时,仍有部分远离城镇的农民习惯于以土地作为终生依赖,从而制约着农民非农化转移和向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