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1)(2)
2017-03-18 01:01
导读:人与自然关系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使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也具有两种规定性: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的“人”指认的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
人与自然关系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使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也具有两种规定性: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的“人”指认的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群,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人们必须组织起来才有对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中的“人”指认的是人类整体,这个整体并不是一个
统计学意义上的数量概念,而是“质”的概念,亦指人类的自我意识、人性或人的本质。当人们指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时,这种创造人本质的实践活动应该指认的是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因为人只有以自然世界为参照对象,与整个动物界作比较,才能将作为“类”的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性和人的本质只有在与动物作比较中才能得以确认。人与人关系中的人往往指认的是个人或群体,人与人的关系表示的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类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中所确证的人的本性,也只能是人的个性、群体性、阶级性,而不能是整个人类的本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处于同一层面上,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则根本不在同一个言说层次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指导作用,而不存在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形上学关系的干涉。
人从自然世界中获取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以及运用人与人关系组织这种获取物质资料的活动,实际上都属于生物竞争法则支配权限内的活动,都没有超越生物必然性限制的范围。因为在生物界中所有结群性动物几乎都能够利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关系,即利用一定的群体组织形式捕获所需要的食物对象。而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由于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探究的是自然世界本质对人的本质的内在关联,因此,人对自然世界的本体论把握才是人超越生物界的活动,才属于人作为人的意义生活和价值生活。人以自然世界为参照而确证自己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是以自然世界为参照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在本体论层面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以确保人类的生活合乎自然宇宙本体性的要求。人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中反照和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才能使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具有
人类学的意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类怎样理解自然世界,也就怎样理解人类自我,理解自然世界与认知人类自我具有同一性。如果人将自然世界仅仅看作是一个物质世界,看作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资源库和能源场,那么人也就将自己的类自我视为满足吃喝的生物性自我;如果人将自然世界做本体论理解,也就将自己的类自我理解为具有超越生物属性的本体性自我,理解为真正的人之为人的自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