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1)(2)

2017-06-30 01:00
导读:华北地区虽然以多姓村为主,但是这种宗族型村落依然可见。在山东,据学者的调查,山东的村落可以分为单一型村落、亲族联合村落、杂姓聚居村落等类
华北地区虽然以多姓村为主,但是这种宗族型村落依然可见。在山东,据学者的调查,山东的村落可以分为单一型村落、亲族联合村落、杂姓聚居村落等类型。济南附近的傅家庄、孟家庄、姬家庄、魏家庄等,都是单一型宗族村落,这种单一型村落在山东偏远的山区和海岛数量尤其多,象容城县大苏家村、小苏家村、高家庵村都是单一宗族的村落④。 在河北,单一宗族型村落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新河县到民国17年时,杨十户村为杨姓一大族,东十户村只有王姓一族,徐冯召村为徐姓一大族,陈家冯召陈姓一大族,台家庄徐姓一大族,小贾家庄、贾家园为贾姓一族,护驾庄(也即傅家庄)为傅姓一大族,来远村王姓占据村民十之九,也可归为单一宗族型村落⑤。这些单一宗族型村落小的只有数家,大的可以达到一百多家,如护驾庄。它们都是由当初一姓一户形成,逐渐繁衍成村。由此可见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发展的影响。 即使在多姓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对村落生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类型的村落中,常可见一两姓乃至三、四姓人口数量较多的情形,这些主要的姓氏往往构成村落人口的主体。以顺义县赵古营村为例,据满铁的调查,到民国30年10月31日为止,该村共有124户749口,23个姓氏。在23个姓氏中,石姓36户,姚姓36户,赵姓19户,其余20姓的户数都在4户以下,石、姚、赵三大姓共91户,占73.4%。 在望泉寺村,民国三十年共 137户,723口,17姓中其中刘姓49户,王姓28户,张姓18户,路姓13户,其余13姓都在3户以下,刘、王、张、路四大姓共108户,占村落总户数的78.8%。赵古营村和望泉寺村都属于以几个姓氏为主的村落。梅沟营村则是以某一姓氏为主的村落,该村截止民国三十年十月三十一日共有58户346口,11姓中其中刘姓44户,其余都在3户以下,刘姓占总户数的75.8%⑥。从多姓村落中大族户口所占村庄户口的比例来看,在多姓村落,内部人口自然增殖对村落形成的影响也是相当显著的。 —————————————— ①单一宗族型村落的形成与其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地方的文化特质及村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一般来说偏远与 交通 不便的地方易于形成单一宗族型村落。另外,村落形成的早期也多为单一宗族型村落,这在许多村落以姓氏命名这一点上可以得到反映,村落家谱中关于村落起源的记述中也可得到证明。 ②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页。 ③义序各姓氏的户数统计资料。林耀华的著述中没有说明资料的来源,也没有说明是什么时间的统计数据。据林耀华在《义序的宗族研究》导言的叙述,该书是在1932年至1934年这期间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故这些数据大约是1932年至1934年间的统计。 ④山曼、李万鹏等:《山东民俗·家族乡社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6月,第256页。 ⑤民国《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 ⑥满洲铁路调查局:《中国 农村 惯行调查报告》第1卷《家族篇》,第60—72页。 二 “寄居型人口流动”与村落的发展 村落的生长除了自身的人口增殖以外,人口流动对村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口流动不但增加了村落的人口数量,也改变着村落的空间形态、姓氏结构和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这里我们所说的人口流动,既包括省际、县际之间的移民,也包括县内村落之人口流动。 就流动人口与原来村庄的关系而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情形是,居民迁出原来的村落,在离迁出村落较远的地方建立新的村庄,在行政上与迁出的村庄没有什么联系,具有移民的特征。例如隆尧县白家庄,据该村白氏家谱:明永乐二十年,该白氏祖由山西交城县徙于直隶赵州隆平县乡观社,立祖者为白仁亲,明洪熙元年(1425年),部分白氏民复迁于此,村以姓氏而得名①。又如隆尧县的莲子镇公社的辛庄,据该村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碑文载:明永乐间,杨氏民由内丘县张马村迁于隆平县张汪村,后又由张汪徙此新建村落,遂名村为“新庄”,后演变为辛庄②。明代隆平县与唐山县是相邻的两县(民国时合为尧山县),白家庄与辛庄虽然离迁出地不远,但是却属于跨县人口流动,行政上肯定不受原来村落的管辖。
上一篇:论统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