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1)(3)
2017-06-30 01:00
导读:这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县内也同样存在。如盐山县杨集公社崔刘杨村,据崔氏家谱载:崔氏五世祖与刘氏一家由盐山县城北崔家园迁此立村,以其姓氏取
这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县内也同样存在。如盐山县杨集公社崔刘杨村,据崔氏家谱载:崔氏五世祖与刘氏一家由盐山县城北崔家园迁此立村,以其姓氏取名为崔刘庄,后又有杨氏由杨呈赵迁此定居,遂改称崔刘杨③。杨集公社驻地在盐山县县城东南偏北22.5里处,而崔刘杨又在杨集公社驻地东北偏北5公里处,新立村与迁出村落崔家园的直线距离近20里,行政上也不可能受原来村落管辖。因此,这类村落和甘布尔所说的“卫星聚落”不同,甘布尔所说的“卫星聚落”(settlement satellite),主要是由于受空间的限制,部分村民迁出村落的核心部分,在原来村庄的边缘形成新的聚落,这些新形成的聚落在
政治 和 经济 组织上仍然是原来村落的一部分④。
但是,不是说这类村落不受迁出村落管理就是完全独立的,这些新立村落并不能游离于国家基层管理组织之外,据嘉靖《获鹿县志》:“有远乡附籍或寄庄壻户不肯人甲,初时俱开作畸零户者,夫甲首积多又当并聚为里分矣,畸零户积又当分列为甲有矣。”⑤从获鹿县的事例中,可见明代的流动人口被归人到附近的里社中,由于许多人不愿人甲,被当作畸零户处理。
另外一种管理形式是代管,当这种移民聚落形成以后,由于规模较小,常常由附近较大村落代管,新河县尧李庄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尧李庄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据《尧李庄图》附文“故事”条:“明沧头庙(属冀县)有李姓者,佣于沙井崔宅,东(家)伙(计)甚睦,主人以女配之,给地三顷六十亩,遂落户于此,因名李家庄而附属于沙井村。关帝庙前有古香亭,上刻‘万历二十八年,沙井村代管李家庄’诸字可证。后人口渐多,遂脱离沙井改名尧李庄。”⑥从古香亭碑刻“万历二十八年,沙井代管李家庄”这一条来看,该村始建应在万历二十八年之前,并且接受距离较近且有亲戚关系的沙井村代管。
——————————
①白家庄白氏家谱,引自隆尧县地名志
办公室:《隆尧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年8月。
②辛庄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碑文,引自隆尧县地名志办公室:《隆尧县地名志》 (内部资料),1983年8月。
③崔刘杨村崔氏家谱,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名领导小组:《盐山县地名资料汇编》 (内部资料),1982年8月。
④sidney d.gumble:north china lillage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a activities before 1933,universi- 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p12。
⑤嘉靖《获鹿县志》地理第二《乡社》。
⑥民国《新河县志》地方考之三《尧李庄图》。
到了明中叶以后,代管村这一形式可能已经逐渐取代在里社下 “开作畸零户”的管理方式,原因是里社编审制度到明代中叶以后已经衰驰,村庄逐渐成为实现赋役的主体.所以这类新立小村在纳税和承担差役方面就可能和附近村落发生联系,并接受附近较大村落的管理,成为这些村落的“代管村”或“附属村”。到了清代,代管村或附属村这一形式已经被广泛使用①。
以唐县为例,据光绪《唐县志》载,整个唐县这样的代管村有87个,例如西旦里村的代管村有刘家沟、墨眼村、黄眼村。木兰村代管村庄有尖梢村、西沟村、小山河头、满心里、羊角里。代管村庄较多的村庄是上苇子村,其下代管村庄有梅家沟、大寺沟、皂角沟、马庄儿、梁家沟、平房庄、韩白里、桃沟门、台子村、上下黑角、枣儿沟、墁石道、西石门、吴儿庵、郭庄儿、土沟门、令公铺、六亩园、东石门、塔子沟共23个村庄②。实际代管村落的数量可能远不止87个,因为这87个代管村仅仅是采访册上记载的数量,当时编志者实地调查却发现有很多遗漏,例如小山、南庄三村“采访遗漏又有田家沟、果庄、鹞子岭、米家楼、岳沟、李家庄、三道冈、阎家庄、杨家庵等村庄,亦未详道理方向”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