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1)(4)
2017-06-30 01:00
导读:一般来说,这些代管村的道里方向县志和采访册记载都不完备,表明这些村落在当时规模还很小,应属于较晚形成的村落。光绪《唐县志》记载的一些代管
一般来说,这些代管村的道里方向县志和采访册记载都不完备,表明这些村落在当时规模还很小,应属于较晚形成的村落。光绪《唐县志》记载的一些代管村人口数量为我们理解代管村的规模提供了线索,表 1列出了倒马村所代管村的户口情况:
从表 1可以发现,很多代管村的户数在1—5户之间,这些只有一两户的村落毫无疑问是后来移民的结果,大多形成于道光前后。人口较多的柳家沟村成村的年代较早,新编《唐县志》认为大约明嘉靖二十九年始有居民,因当地有柳林而得名④,这种说法基本上应该是可靠的。校场沟与柳家沟的情形有所不同,光绪唐县志“校场沟”条下“自校场沟至大大沟门40户”⑤,它的户数较多是因为它实际上包括从校场沟到大大沟门这一段距离上的数个居民点。 唐县的代管村较多与它的山地较多有关,直到今天代管村这种管理形式仍然存在。平原地区代管村虽然没有唐县多,但代管村也是存在的,例如青县,到民国时期仍然有许多零星小村在发育,“此外尚有新立小村多处,虽或有一名,然类皆附人它村一牌应管,且为县局册表所不载,姑从阙”⑥。这些新立的村庄附入其它村应管,实际上也就是代管村或附属村。由于新立小村规模较小,一般县志对这种村落都不载,但是这种村落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记载较少而被人们忽略了。 从这种类型人口流动的影响来看,它往往会短暂地改变迁入村庄的空间结构与姓氏结构,随着自身规模的发展,最终要独立成村。由于它们只是短时间内附迁入地附近的村落,具有寄居的特征,本文称之为 “寄居型人口流动”。它的发展对村落数量变化有很大影响,同时,随着它的独立,也加速了村落的裂变分化以及一定地域内村落密集化的过程。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黄忠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
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由周景起楼引起的话题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