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一派与居勒尼派伦理思想之比较(1)(3)
2017-07-04 01:03
导读:“役物但不役于物”是阿里斯底波的名言,同样在杨子那里也有着“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之说。[11](p216)杨朱从“贵己”这个主旨出发,“贵己”当然
“役物但不役于物”是阿里斯底波的名言,同样在杨子那里也有着“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之说。[11](p216)杨朱从“贵己”这个主旨出发,“贵己”当然就要“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12](p288)他肯定了追求和满足感官的物质欲望对人生的意义,认为如果弃却个人的情欲,“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就和死没有什么差别。[13](p289)杨朱的后学子华子则极力反对“迫生”,重视物质对人生的基础作用,“嗜肉者,非腐肉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14](p249)以上可以看出,杨朱一派的“养生”论以物的基本满足为前提。然而杨朱是绝对不赞成纵欲的,他主张“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的意旨就是要反对“以物累形”。即人们只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致于使人为物所奴役。他的“全性保性,不以物累形”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贵己的 方法 和途径,即治内,加强内心的修养,以便能领会养生之道的精神实质,摆正人与物的关系,通晓物为人役的道理。人要学会“适欲”,即适当节制欲望,千万不能“以物累形”,要做到“利之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15](p281)使“六欲皆得其宜”,[12](p288)以便更有效的促进生命的 发展 和完善。他把是否于个人的生命的保全作为选择行为、判断是非的最高价值尺度,同样是他的避世观产生的思想根源。
综上所述,杨子的“全真保性”,“不以物累形”与阿里斯底波的以智求乐相比较,表明他们的人生哲学各有异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带有节制主义倾向的“适欲”论,其侧重点在于重生养性;后者渐渐发展为一种理智主义的快乐论,侧重于以理导欲。但是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在保障物质的前提下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使人成为物的主宰,以达到“不为物物”的境界。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试论宋王朝德政
伦理、道德之别与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