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高校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可有效地促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效能的充分发挥,是高校将其远大目标转化为具体事实的重要手段。文章论述了高校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和需要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高校运行激励机制的主要激励模式、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通过激发鼓励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产生指向需要目标的动力的心理过程。激励机制是指—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制度体系。
一、激励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
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指学校为实现其目标而根据教师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建立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满足教师个人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第二,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第三,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激励因素与目标体系联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即绩效标准)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第四,决定激励机制运行是否富有效率的是机制运行所需的信息,信息沟通需贯穿于激励机制运行的始末。第五,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达到双赢。
二、激励的基本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还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个是外部因素或称保健因素,另一个是内部因素或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职工不满,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励因素,即工作富有成就感、领导重视、工作上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有很大的作用,能直接激励人的积极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