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1)(2)
2017-08-18 01:17
导读:以上两种观点表面上存在矛盾,但是又都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孙立平把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界定为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存在双重影响:“它一方面
以上两种观点表面上存在矛盾,但是又都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孙立平把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界定为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存在双重影响:“它一方面复制或再生产着原有的结构,另一方面又为这种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而在具体的情境中,教育会显示出它哪一方面的作用,则取决于其他的种种因素。”[10]
笔者认为,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双向的。教育制度对原有社会结构的复制作用可以看作是原有社会结构在教育制度上打下的烙印;而另一方面,教育也为社会流动与社会合理分层提供动力。
社会分层和社会各阶层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尽管适当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是人们追求社会平等的理想自古至今没有变。在教育方面,平等则主要指教育公平,即接受教育机会的平等。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系统密不可分,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利益占有与分配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流动来调整社会分层意义重大。社会分层事实上的不合理会制约教育公平的实现,而教育的公平能促进社会流动,对实现合理的社会分层起着平衡和调节作用。教育公平与社会合理分层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显而易见。
三、当前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达到法定年龄后,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就目前来讲,教育领域的公平仅仅体现在法律上每个公民不分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人人都享有相同的权利,而在现实社会中,教育现状是存在许多不公平的。
调查显示,随着学历的提升,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
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在国家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育不公平的现状[11]。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我们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点阶段、过程阶段、结果阶段,教育不公平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有表现:
首先是在教育的起点阶段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公正,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由于受到遗传、环境、经济、性别、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远远未达到教育机会均等,一些适龄儿童并不能按时入学接受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由于政策和区域条件的影响,教育机会严重不均等,这并不完全和社会发展程度成正比。比如,以高考升学为例,越是发达地区,升学率越高,高考最低控制线成绩越低;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升学率低,高考最低控制线则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我国普遍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入学考试也是接受新教育的一个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号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可能正是因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一个原则,会起到维护和延续教育的不公平。比如在任何一个市,中考实行全市统一考试,但由于城乡存在着教育资源等的差别,分数面前的平等却正是对城乡不同学生的不平等。而如上所说,高考制度就存在更加明显的不平等。
第二是在教育的过程阶段。教育过程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过程,其主要内容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社会评价等方面,如果我们将其看成一个系统的话,那么教育过程不平等则可分为系统内不平等和系统外不平等两个层次。教育过程系统内不平等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如在师生的互动关系上,教师看重强势学生群体的价值,忽视或否定弱势学生群体的价值等。教育过程系统外不平等,主要是从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入手来分析,如教育资源投入分配不公,给重点学校、班和城市学校投入多,给普通学校、普通班和农村学校投入少。在各地普遍存在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另外众所周知的“211”、“985”工程,都是教育过程不平等的体现。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是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即“指没有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得到全面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要求”[12]。实质上,教育结果公平还有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学业成就均等。教育结果公平只是指在宏观上是公平的,而在微观上是不公平的。所谓宏观上的公平是指教育制度、教育背景等在面向全体社会或国民方面是公平的,但在落实到某类人、某一学校等方面是不公平的。国家在制定教育制度时,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等方面的意见,具体到微观层面上,仍呈现出不完全平等的现象。例如对于学校而言,国家虽强调了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学校中却不完全相同,如在高等教育中,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差距就很大,好在政府意识到此问题,及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规定不同类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徐玮 董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