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贷款需求与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挑战(2)
2017-08-18 01:54
导读:年收入在三万元至五万元的居多,可见延平区的农民还是富有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当地农民手里是不缺钱的。同时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农户,大多数农民在干事
年收入在三万元至五万元的居多,可见延平区的农民还是富有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当地农民手里是不缺钱的。同时我们发现:除了个别农户,大多数农民在干事业的每年都要向金融机构或个人借贷。而且,并不是我们最初所想象的越穷农民借款越多,于此恰恰相反的是,在延平区的农民,越是富有的农民,贷款需求量越大,而且越容易贷到款。这很容易理解:富裕的农民不但贷款偿还率高,而且即便当前手中没有钱,其当年收入也是有保证的。所以农信社支持优质客户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收入越少,还款越有风险,也即信用风险越大。
农民借贷选择的信用保证根据其所处具体状况的不同而定。
极少数的农民选择抵押贷款。我们知道,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因此即便每家每户的住房面积以及宅基地面积都很大,也不能当作抵押。所以,农民会选择其他途径进行借贷。但我们也认识到:一旦农民有抵押权作保证,金融机构是不会承担过多的风险,因而也更愿意给其提供贷款。
有些农民和村领导的关系好或者村领导对其很信任,这一类农民中,有些就请领导作为保证人来进行借贷。可以说,这种担保方式为很多想贷款却苦于没有担保的农民很好的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村领导对村里各户的情况又十分了解,这就为信贷员减少了很多担忧,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农户还款能力并不十分确定,加之个别村干部实力不足都只是为了人情或者“小恩小惠”而作保证的话,还是存在一定信贷风险的。
与前两者相比,联保是一种新颖而又十分安全的方式。我们知道,在农村,农户与农户之间十分了解,这就使得联保小组的形成是一个相互评价,相互检验的过程,也保证了联保小组一个相互信任的小团体。这种自发形成的组织形式不仅为贷款机构减少了业务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信用风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此外,农信社也会采取信用等级评价的方式来减少信用风险。但是这样做就要信贷员十分辛苦地挨家挨户去走,去问,去审核,这加大了农信社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防范信用风险。
四、农民贷款需求反应出农信社的市场地位
从前文可以看出,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以南平市延平区农信社为例,截至2009年12月末,延平区农村信用社营业机构25家,其中:农信社18家、分社3家、储蓄所4家:在岗正式员工315人,资产总额18亿元,贷款余额达1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8亿元,分别占延平区5家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农业贷款总量的65.63%、61.60%、94.67%。存款同比增长26.13%,贷款增长53.65%,2005年至2009年,累计投放贷款中,农业贷款投放总额的63.09%,农业贷款总量及所占比例逐渐上升。09年年初以来,延平联社农户贷款余额35760万,农户小额信用及联保贷款6235万;农村经济组织及农村工商业贷款47700万元;其他贷款24690万元。农户贷款户数达13000许,近一年多来,延平联社新增贷款25661万元,其中支农贷款17059万元,占新贷款总额的66.48%,新增贷款农户3900许。延平区现有的银行金融机构中,只有农信社和邮政储蓄网点、部分农行网点到乡镇,工行、中行、建行网点均未渗透到乡镇。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农业银行业务范围十分有限,近几年为上市而撤离了大批网点,难以在短期重建;邮政储蓄虽有网点分布,但是只存少贷使得金融资源从本就供给不足的农村地区大量流出;在农村金融领域仅存的正规金融机构农信社,面临着服务存款总量少、经营状况受外部条件限制。近年来,农信社启动了公司制的商业化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旧问题不断改善,但新矛盾也不断产生。大量农信社面临资金不充裕。虽然,目前农信社由于其成本高,资金少,以及体制产权等问题的掣肘,但农信社的经营扎根农村,网点遍布,有其独特的经验优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延平区是典型的农业区,除了少数几个位于市中心的基层农信社以外,其他的农信社都是以农村市场为主要目标。南平市延平区农信社改革选择以商业模式为主导,对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信社未来在进入体系中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信社体制改革,包括统一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监管机制,实现风险管理,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目标就是以商业可持续的标准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不允许农信社再以服务三农作为政策性负担为借口。2010年,延平区农信社纳入改革试点,在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延平区的增资扩股速度将会惊人。风险管理机制下,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有大的改善趋势。
五、多元化竞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