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探英语俚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2017-08-26 02:07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浅探英语俚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
毕业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与外界接触机会的日渐频繁,在日常生活中,从书刊杂志或是电
影电视上,随处都可以听到或看到英语俚语的使用。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和课本所选用
的材料通常并没有把俚语列入学习范围内,所以在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中,往往会出现学了很多年英语的
人没办法理解某些常用的俚语表达,造成了交流障碍的现象;或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也会因为俚语
基本功的欠缺,而出现误译或错译的例子,这些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那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理解并
翻译好这些俚语以达到成功的交际,便成了值得各位译者思考的问题。
二、英语俚语的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
英语俚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通常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并富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和内在涵义( connotation) ,常常在非正式或活泼、友好的场合中使用。对于俚语的定义,《朗文现代汉英双解词典》解释为“在严肃言语或文章中通常难以接受的字句;被视为很不正式或不礼貌的字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义为“一般用于朋友或同事之间谈话,但不适于好的写作或正式场合的字词。”从这两种版本的释义不难看出,作为英语学习,如果只通过正规的课堂和严肃的课本教育,是很难真正体会到英语俚语的含义和魅力。而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多年的留学背景或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要全面掌握俚语的运用并做到英汉双语俚语自由的切换,的确是非常不容易。
(二) 暗语、黑话、行话与俚语的关系与差异
大部分俚语的形成源自黑话( argot) 、暗语( cant)或行话( jargon) 。但是随着使用环境和背景的不同,俚语同这三者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黑话”(Argot)一词起源与法语,意为“为数很少的人才能理解的语言。”这个词通常会让人联想起犯罪团伙或黑帮社会所用的语言。“暗语”(Cant) 一词意为“某一阶层、宗派等所用的惯用语、隐语、或术语,目的是为了保守秘密防止他人知道而采用的一种语言形式。”而行话(Jargon) 一词意为“因形式不好或是说得不好而使人难懂的话。”它通常指某个特殊的行业或某个门道专门的术语,而非此专业的人一般很难听懂。虽然很多俚语来自这三种语言形式,但因其在日常用语中频繁的出现,早已被广大的本族语使用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各自的语言中不断的重复和使用,所以它同黑话、暗语或行话便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单词“crash”,它原意有“猛烈的坠落或是发出声响的巨大的事故”,但在俚语使用中它却意为“睡觉”。如词组“crash pad”, 就是表示“紧急时睡觉之处”的意思。再例如词组“kick off”,它本源自足球比赛,意为“以开球的方式开始一场球赛”,但是现在“kick off”可以指开始任何一件事,而不仅仅只是球赛。

(三)俚语的特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困扰俚语英汉翻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俚语本身所独自具有的一些特点。首先是俚语的局限
性。毕竟俚语的使用要受到一定时间、一定场合的限制,其语言环境也会因人而定,因时而定,再加上它
的使用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排它性,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统一的俚语。这就会给某
些人群带来某些俚语的陌生感,当然这也同样会给英汉俚语的翻译带来挑战。其次,俚语具有文化性。
由于俚语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它反映的势必也是英语国家所传承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翻译过程中,跨
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个大问题。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交际失误,总是难以避免的。(贾玉新, 2004)同时还
因为文化真空的原因,使一些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目标语,使得俚语的英汉翻译不得不变成意
思的诠释和解释。另外,俚语具有时效性。由于俚语的产生和消亡可能具有“高出生”和“高死亡”的特
点,对于翻译人员来说,要掌握最为实效、流行的俚语表达难度较大。俚语字典因为其出版、发行的过程
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某些用法早已过时;而从因特网上下载俚语也存在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问
题。正是因为以上述特点,才使英语俚语的翻译经常处在为求其意而舍其形,或是为求其形而舍其意的
尴尬局面。如何才能解决在此翻译过程中不知所措的状态?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对于俚语翻译的“形神兼
备”? 如何才能实现翻译中的等值,克服文化冲突,添补文化真空? 这些问题让人深思。
三、俚语翻译的等值性
当人们在使用俚语去替代原本通常会使用的普通词汇时,俚语所传达的交流意义不仅仅是意思的交
换,而是更多层次的信息交流,还有隐藏在俚语背后的情感交流。这必然就要求俚语翻译的过程也不仅
仅是字面内容的简单互换,而应该是对整个俚语所涉及到的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再现,这样才能重现源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言的神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下面三种等值性,才能真正做到俚语翻译的准
确和传神。
(一)语义等值
尽管在英语俚语中会有一些词组的选词和汉语完全相同,例如:“dead - end street”译为“死路,死巷子”,但是绝大多数的俚语选词往往与汉语是不对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就应对源语言所使用的场合和环境加以分析,结合上下文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并结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找出最佳的词义进行翻译。例如在日常对话里会听到“how are you?”“Not very well, I am a little under the weather. ”在这个问候中“under the weather”中“weather”就不能译为“天气”,而整句俚语则应该译为“不太好,心情不佳,身体不适”等等。再例如:“He got a crush onMary ever since high school. ”在这个句子中“get a crush on somebody”可能就会成为一些译者的拦路虎,这里的“crush”就不再是它原来字面“压碎、碾碎”的意思,而是“迷上某人、迷恋某人、喜欢某人”之意。再举另外一个例子:“I really want to watch tonight’smovie, but Iwantgo to Dr. Brown’s lecture too. ”“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如果直接将后一句译成“你不可能又吃蛋糕又拥有蛋糕。”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任何一个中国人听了这句话都会有不适应、怪怪的感觉,那么这个翻译就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其中问题就出在了汉语的选词方面。为了做到意思的全部传
达,此时的翻译就应在汉语中寻找最能等值表达双语词义的短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较好的译法可以
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
当然有些俚语的词义非常丰富且经常变化,在翻译中也会常常出现汉语中没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词句,此时对于词义等值的把控,就要更加灵活、具体。例如“drag”一词,原义为“用力拖、拽、拉”,但是在句子“The party was a drag, so we left early. ”中,自然无法将其译为“那个聚会很拖,所以我们很早就走了。”如果把它译为“那个聚会很拖沓”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其原义。比较理想的译法可为“那个聚会很无聊,所以我们很早就走了。”另外,“drag”一词还可以表示“吸烟的动作”,如句子He took a long drag onhis cigar. ”(他深深吸了一口雪茄烟) 。此外“drag”还可以表示穿异性的服装”,如词组“a drag act”,则只能译为“穿异性服装的演出”,尽管对也不太符合汉语的习惯,但也只能如此解释了。 中国大学排名
(二)文体等值
在尽力做到词义等值的同时,文体等值也尤为重要。毕竟俚语通常会使用在比较友好、休闲和非正式的场合,在英汉翻译中同样会选择具有相似文体的词语去替换,尽量避免采用生硬、正式的文体,从而再现俚语的幽默、风趣、随和与口语化。例如对比下面两组翻译:
原文: And now 2000 women want his number. The guy could be a crack head, a transvestite, a flasher, a
junkie, a chain - saw murder or someone really sick.
译文一:现在有2000位女士想要他的电话号码。那个人可能是瘾君子,易装癖者,暴露狂,吸毒者,
电锯杀人犯,或者真的就是有病。
译文二:现在有两千多号女的想和他搭讪。可那家伙没准儿是个烟鬼,娘娘腔,暴露狂,毒贩子,杀人
狂,要不就真有病。对于这个俚语堆砌的句子,如果译者仅仅通过查字典,生硬的把书本上的字句照搬出
来,则失去了原文调侃、随便的风格,显得僵化、呆板。但如果通过译者对于文体对等的思考,重新调整翻
译的口气和用词,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传神效果。
(三)文化等值
正如Halliday指出的,意义并不单纯存在于说话者之中,也不存在于环境的事件或物体之中,意义存
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一相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和
认识,会有不同解释的缘故。在俚语的英汉翻译过程中,要保持两种文化的等值是非常困难的。由于东
西文化中生活习惯、宗教礼仪、价值观念等等方面的差异,俚语的翻译尤其要重视文化的体现,力求文化的等值。例如在词组“come through with flying colors”中,许多译者可能就会大为不解,这里的“Colors”到底指代何物? 其实这要从西方的旗语文化说起。在古代,每艘船起程出港之时,桅杆上总会挂有许多彩旗,如果在经历海战,历经风雨之后,船只在返航之时仍然能够彩旗飞扬,就说明该船安然无恙。所以这个俚语则可译为“大获全胜”或“平安返航”。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尽管在保持原文风格以达到文化等值方面有许多实际的困难,但对于任何跨文化信息交流的翻译者来说,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或是比喻象征仍然是俚语翻译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翻译“keep a straightface”词组中,就可以兼顾英汉译为“板着脸”或是“拉长着脸”;在词组“nodding acquaintance”中,则可译为“点头之交”,以获得较高的文化等值。
四、结语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俚语难登大雅之堂,并不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但是它毕竟来源于实际,来源于日常
老百姓的口头表达,是体现某种文化的最为直接的载体。为了全面学习并掌握英语,同时为了真正了解
说英语的民族,俚语的学习、理解与翻译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俚语英汉翻译过程中对于词
义、文体和文化等值的思考与努力,更能有效的帮助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 1 ] 冯政,陈泽文编译. 电影脚本“sleep less in Seattle”[ J ] . 成都音像出版社, 1999.
[ 2 ] 贾玉新. 跨文

[1]  

    上一篇:试谈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