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构建崇高的生态伦理乌托邦

2017-09-08 03:11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构建崇高的生态伦理乌托邦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2008年4月25日19:00,中外文学讲坛第27期专题
毕业

2008年4月25日19:00,中外文学讲坛第27期专题讲座在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准时开讲。本期的主讲人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06级研究生马晶晶,她演讲题目“建构崇高的生态伦理乌托邦——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伦理意蕴”,是她硕士开题报告的主体部分。本期讲座由中外文学讲坛常务理事陈富瑞主持,常务理事赵义华负责记录和简报制作。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长、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外文学讲坛的创办人邹建军教授,高师班学员朱颂老师,本专业研究生白英丽、陈富瑞、陈汝冰、陈为为、雷雯、刘遥、王冠含、张国琳、张廉、张文、张武进、张新花、赵义华、周兰美,以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文2005级的曹雯、金子靖、魏蕾三位同学,共20余人参加了本期讲坛活动。本次活动别开生面,马晶晶的朋友专程来到为整个活动录像,三位本科同学也参与了讨论,并得到了研究生们的赞扬。邹建军教授在最后发表了精到的点评。

主持人语

尊敬的邹老师、中外文学讲坛的各位理事、各位新朋老友,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我们又相聚在中外文学讲坛。在开始之前,首先要祝贺邹老师顺利完成了他的博士。可以说,邹老师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个当代的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做出真正的学问。今天上午,我和前辈学者王忠祥教授走了一段路,他在路上对邹师给了很高的评价。他讲了三点:第一,邹老师才华很高,为一般人所不及;第二,邹老师的学术性很强,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创造了一些新的名词术语;第三,邹老师一直非常勤奋与努力,所以成果丰硕。在我们的身边有邹老师这样的名师作为榜样,我们就有了更充足的动力去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

邹老师创办的中外文学讲坛,近三年来已经成为我们专业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如果没有中外文学讲坛,很难想象我们会像今天这样欢聚一堂,非常正式地讨论那么多的学术问题。可以说,中外文学讲坛就是我们的学术之家、心灵之家、成长的基础。本期讲坛的主角是马晶晶,她的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很早就听说她的口才非常好,但我空口无凭,幸好大家可以实地求证。下面有请马晶晶!

演讲文稿

   感谢邹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主讲本期的中外文学讲坛,非常高兴可以和这么多同学和朋友讨论我的。也很感谢我男朋友对我的热情支持,陪我来到这样的学术殿堂,并给我这次演讲全程录像。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建构崇高的生态伦理乌托邦——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审美意蕴”。 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综合运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方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凸现异化人性、“人之为人”的生态伦理体系,追求人的自然血性战胜理智的工业文明的终极生态伦理乌托邦,虽然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主客观条件局限而难以实现,却又是非常吸引人的美好幻想。这种生态伦理体系,正是建立在人性平衡的规律上,劳伦斯的生态伦理理想及其对善恶界限的划分,也正是出于他对普遍人性的质朴的辩证观察。劳伦斯理想的人性,还可以说是作为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平衡和充分圆满的实现。这一切无疑会引起当代人的思考和共鸣,而且对现代社会主义生态伦理教育仍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遵循“是什么”(什么是生态伦理乌托邦)——“怎么样”(作者是如何在《儿子与情人》中构建生态伦理乌托邦的)——“为什么”(探索构建生态伦理乌托邦的思想根源与现实意义)这一研究轨迹,运用聂珍钊教授曾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三条分析方法(一是就读者与作品的关系而论:研究读者对作家的道德观念及作品道德倾向的感受;二是就作家与创作的关系而论:研究作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特点、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形成的过程;三是就作家的创作而论:研究作品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的关系,即文学作品的社会和道德价值)来进行写作。

第一章             引言

1.1           主要问题的提出

   劳伦斯的生活与创作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即英国维多利亚强盛时代的结束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萧条期,他的文化意识与艺术思维就萌生并形成于这一社会转型的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上。关于那段时期,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是这样评价的:“对比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强盛,人们对现存秩序与传统制度的信心日渐丧失,精神与信仰的危机和对传统的反叛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主潮,反映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它的‘心理状态、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态度、理想和价值几乎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工业化极大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导致了人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被割断,并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当时的英国社会进入一个‘崩溃的个人与退步的整体、个人的‘绝对孤独’及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的阶段,文学开始更多地转向人的内心,体现对人的心灵的观照,心理分析小说则通过对人的内心的探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的同时建立新的符合自然人性的道德观。”(430)书中的这段论述虽然是泛指性的,然而用之于劳伦斯作品主题却很切实恰当,这算是系统地总结了劳伦斯作品的主旨和它的社会功能。在我国劳伦斯研究史上,如此研讨并不少见,但由于种种原因,要对他的实际贡献作出确切的评价并不容易。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外在形象与他的实际行为大不相同,而且这已经引起了重大的误解(即他认为“性解决一切”;以及他是“强调法西斯血统的先驱”)。

     作为人类社会转型时期处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叉点上的作家,劳伦斯的小说,连同他的散文和诗歌,一方面艺术地映照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萧条对外军事失败带来的消极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透视了潜藏的多种复杂的社会冲突,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的社会政治危机,如小农经济的迅速解体,贫富悬殊迅速扩展,底层工人、小资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等等。以小说为重点的劳伦斯文艺创作,积极广泛地描绘上述这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充分表现了反科学、反宗教、反理性的意识束缚的现代主义思想。热情讴歌了被工业文明压抑得最严重的人的自然属性,并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来解决这些危机。

    19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它的问世标志着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了全盛时期,无论在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还是在英国现代文学史上,它都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在此,笔者试图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重新阐释它的审美意义,并适当结合他的书信、随笔系统深入地研讨小说家企图“建立新的符合自然人性的道德观”的思想探索历程,以此来确证他对20世纪文坛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修正人们对他的误解和对其作品的误读。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标

在20世纪世界文学宝库中,英国小说家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以他四十四岁的年华,留给了世间无比丰饶的著述,包括:十余部长篇小说、十一部短篇小说集、四部戏剧、十部诗集、四部散文集、五部理论论著、三部游记和大量的书信,这些作品如璞玉浑金,美在纯真,如璀璨群星,光照万代。这些积极感应时代之声的文艺创作,永远与作为“时代标志”的天才艺术家和作家的名字同在。正如大批评家利维斯的论断:劳伦斯是“我们时代最富创造力的天才,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从20世纪以来,中西方对劳伦斯的研究从未间断,并日益向纵深发展,从劳伦斯同时代的研究至21世纪的劳伦斯研究,五光十色,花样繁多,应接不暇。各类各流派劳伦斯研究(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现代主义、原型派、女权主义、生态批评等),均可作为强证。可以这么说,劳伦斯是20世纪文学史上最具争议而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劳伦斯研究走向全球化,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为劳伦斯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这部带有浓重自传色彩的作品总结了他早期创作的思想与感情。劳伦斯对这部小说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深信不疑,1912年11月12日他写信给加尼特说“我告诉你我写了一部伟大的小说,这是英国成千上万年轻男子的悲剧。”(《劳伦斯书信选》第53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年。)这部称为20世纪英国经典小说的伟大作品,承载了劳伦斯对英国社会现状的担忧,对调整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索与探寻,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并从中多元化的破解它所蕴涵的人性教育意义。

在《劳伦斯的小说与生态伦理问题》(耿潇,《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316-319)一文中曾指出:“他的小说除了描绘在工业化和机器文明逐渐成为主宰一切的社会力量时期,人们在精神上、道德上和相互关系上的变化,还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生态伦理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劳伦斯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对环境恶化的描写以及人类如何为了自身利益而肆意的破坏大自然的描写。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他从未停止思考过的问题。这表明劳伦斯在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具有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了”。因此我认为从“生态伦理学批评方法”入手,重新阐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运用颇富包容性的“生态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十分贴切的,这与劳伦斯希望建立一个个体与整体、男女两性、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劳伦斯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进行艺术实践,他的《儿子与情人》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探索基础上创作的。面对20世纪初出现的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的双重考验,作为人类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感强烈的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以构建美好理想、和谐社会的思想意识为基础,指引他在生活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执着地同步进行精神探索和艺术探索。在论证这一题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选择以生态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重新阐释劳伦斯小说中的隐秘主题:构建崇高的生态伦理乌托邦。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劳伦斯一直是西方评论界的一大热门,

[1]      

    上一篇:数理方法对伦理学研究的工具作用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