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2017-09-09 01:19
导读:其他论文论文,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内容摘要:“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
毕业

内容摘要:“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制度创新理论,以制度创新来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跨世纪难题。具体说来,1是要稳步推进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2是要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土地制度;3是要彻底改变城乡有别的2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
  党的101届3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这已经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然而,作为改革发源地的农村,近年来却再度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民。农村。农业”即3农问题的讨论不绝于耳,社会各界对3农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3农问题,把它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还明确指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3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少数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不能保证最起码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很多学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就农民增收谈增收,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实施起来效果并不明显。同时,也有学者针对农民增收中的制度缺失与制度缺位,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对策。因而笔者试图在借鉴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入手,提出以制度创新来破解农民增收难这1跨世纪课题。
  1 经济学上的创新概念
  “创新”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后半期成为1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像《商业周刊》这类杂志,以“美国创新的衰竭”,“创新的消失”为标题的报道就代表了人们在1973年以后所发展起来的新认识:技术变化,尤其是当它体现于新产品之中时,就不能将它再视若当然了。更为1般地,出现了对新古典理论在论述创新现象上失误的批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创新”这1概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区分了“发明”与“创新”这两个概念。作为1个经济学家,他并不觉得发明的作用特别重要,“只要它们不被实施,发明在经济上就是不相干的”。照熊彼特的说法就是:我们包括了对新产品的采用,这甚至可作为标准情形。已投入使用的商品生产中所发生的技术变化,新市场或供给来源的开辟,工作的泰罗化,原材料的改进,新的商业组织的创立——简而言之,在经济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任何“不同事情”——都是我们创新1词所指的例子。而奈尔逊和温特将创新理解为“现有决策规则的变化”。奈斯特龙更进1步:“1些不连续的变化——即公司活动中的1些突然的根本变动——在这里被称为创新。”西蒙·库兹涅茨将创新定义为:“为达到1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1种新方法”。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在某种程度也是创新理论,它揭示了创新的重要作用。本质和影响。其主要内容是:(1)创新是开动资本主义引擎和保持其转动的基本推动力。(2)创新本质上是1种不连续的现象:它们以群聚方式出现。(3)经济发展是1个周期性的进程:“周期‘波动’实质上是竞争型资本主义的‘进步’形式。”(4)创新具有不同的影响,这就是同时存在不同长度周期的原因。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创新的缺乏是我们经济问题的根源。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1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缺乏。要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进行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政府在制度创新中应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林毅夫所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2 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制度创新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D.C.诺斯。L.E.戴维斯。R.汤玛斯。1970年和1971年,诺斯和汤玛斯合作,在《经济史评论》上发表了《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评论》和《庄园制度的兴衰:1个理论模式》两篇。其中心论点是: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种制度的产生是有代价的,除非它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否则它不会出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制度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制度创新及其与技术创新的相似性
  制度创新是指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之处。
  2者的相似性是:技术创新经常是技术上1种新发明的结果,而制度创新也往往是制度上的1种新发明的结果;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在已知的几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制度创新也是如此;正如1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可能引起另外1些行业的技术创新1样,1个行业中的制度创新也可能引起其他行业的制度创新。
  2者的不同之处是,制度创新的时间不取决于物质资本寿命的长短,而技术创新的时间则依赖于此。
  (2)促成或推迟制度创新的诸因素
  第1,市场规模的变动能够改变制度方面1定安排的收益和成本,获得情报的成本和排斥局外企业的成本,并不随着交易额的增加而同比增加。第2,生产技术的发展能够改变现存制度条件下成本和收益之比,从而引起对制度创新的需求。第3,由于1定的社会集团对自己收入的预期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他们对现存制度条件下成本和收益之比的看法作普遍的修正。
  (3)制度创新过程
  第1步:“第1行动集团”的形成。它是指在决策方面支配着制度创新过程的1个决策单位,它预见到潜在的利润的存在,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可以得到潜在的利润。
  第2步:“第1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
  第3步:“第1行动集团”对实现之后纯收益为正数的几种制度创新方案进行筛选,标准是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4步:“第2行动集团”的形成。这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为帮助“第1行动集团”获得预期纯收益而建立的决策单位。制度创新实现后,2者可能进行追加的收益再分配。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5步:“第1行动集团”和“第2行动集团”共同努力,使制度创新得以实现。
  在经过上述这些步骤使制度创新实现后,这时就出现了制度均衡的局面。制度均衡是指外界已不存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也就没有制度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制度均衡不是永久不变的。当生产技术方面的变化或者制度方面出现新的发明,或者发生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再或者法律和政治情况的变化而使社会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制度均衡就会被打破。
  (4)3级制度创新的比较
  制度创新可以在3级水平上进行,即个人创新。团体创新和政府创新。由政府机构来创新有1系列优越性,特别是在以下4种情况下:1是政府机构发展得比较完善,但私人市场未得到充分发展。2是如果外界潜在利润的获得受到私人财产权的阻碍,那么就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量。3是如果制度创新实行后所获得的利益归于全体成员,那么任何个别成员都不愿意承担这笔制度创新的费用,这样的制度创新只能由政府机构来进行。4是在涉及居民收入再分配的情况下,需要伴有强制性措施的创新,以政府机构来进行最为适宜。
  (5)制度创新的趋势
  诺斯和戴维斯根据3级制度创新的比较,得出结论:在美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这1趋势,即由政府机构进行的制度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整个经济越来越走向“混合经济”。制度创新的主体有3类:个人。自愿联合团体和政府,而本文中所提到的制度创新主体特指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应当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作为政策制订者的各级政府与作为制度需求者的农民之间反复博弈的过程。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对于每1种制度以及每1种利益格局都是从容忍到不能容忍,终究有1个转折点导致制度创新。据有关学者的测算,当城乡收入差距再次扩大到1978年的水平时,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民人均收入的3.6倍时,制度创新或者制度变革的临界点就到来了(蔡昉,2003)。在笔者看来,与其坐等城乡收入差距进1步扩大,进而导致制度创新,不如主动采取措施,适时进行必要的制度变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上一篇:股田制改革已被叫停 重庆又开始新尝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