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七大趋势(3)
2017-09-20 02:35
导读:的演进以及由此而推进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重构,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必然由传统体制下以定性式软式约束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定量式的硬式约束为主体。
的演进以及由此而推进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重构,国有企业的内控制度必然由传统体制下以定性式软式约束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定量式的硬式约束为主体。目前国有企业改制面并不低,但大都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内部的体制机制依旧,多数改制国有企业仍然是一股独大,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除了圈钱,与传统国有企业并无两样。其关键是产权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没有形成与国有股东制衡的第二大股东。产权改革到位以后,公司治理结构将逐步完备,国有资产的内部监督制度将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管理机制层次、职能部门监督层次和财务活动层次逐步细化。企业搞不好,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国有出资人不炒经营者的鱿鱼,其他出资人也不会善罢甘休。
分析监管系统的内外环境,可以预见,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后,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将向定量化的、具有可操作的、硬性制度建设方向转变,监管制度体系将逐步完善。
六、监管手段:由静态式监管到动态式监管
传统和现行的国有资产监管手段,主要是听取经理人工作汇报、分析汇总上报资产财务及经营材料,组成调查组检查财务(纸质账目),民主测评企业领导人等静态手段。静态监督具有明显的事后性。国资委成立后,现行的静态监管手段将不再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和国资监管形势发展要求,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手段的企业国有资产动态监督手段将取代传统的监督手段。信息化监督是一种实时动态监督工具,具有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特点,是国有资产监督手段转变的方向选择。
传统国有企业的问题,一是产权问题,二是所有者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问题。前者是特色,在国有出资人到位和产权多元化以后,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后者是一个世界难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其产权是清晰的,也是多元化的,然而出资人权益出现重大损失的事情也发生了,问题就出在经营者拥有一些信息,而出资人不拥有这些信息,经营者利用这些信息获得个人利益,损害了出资人权益。美国企业以外部治理为主,其法规完备,资本市场发达,尚还出现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引起出资人利益受损事件,何况我们的国有企业?我国企业以内部治理为主,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具有天然的两权分离特性,以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了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架空出资人所有权和监督权。要有效监督好企业财务资产和经理人行为,必须借助于高效的信息化手段,首先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否则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便无从谈起。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进展明显加快,许多大型企业都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企业的生产、销售、研发、资产、甚至发展战略都不断因市场变化而变化,出资人沿用传统的监督手段,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资产、财务及经营者经营行为信息,就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和资产流失的事情。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基于信息化的国有资产监管工具已经浮出水面,这是各级国有资产出资人责任主体的迫切需要。广东南海市、广州市等发达地区率先启用了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通过与所出资企业的联网,设置不同层次的监管信息获取权限,加强信息安全工作,较有效地解决了出资人与经理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出资人机构体制的逐步理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对国有资产的实时动态监管将由理想状态变得现实可行。
七、监管人才:由公共管理人才为主体转向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主体
现有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人员,大多来自原来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政府主管部门,以公共管理人员为主体。国有资产监督机构的特殊职能性质定位后,对国有企业行使权力的依据变化了,监督的目标也变化了,必然要求国有资产监管人才由公共管理人才为主体转向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主体。
其一,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定位为政府特设机构,专门行使出资人职责,出资人追求的主要是资本保值增值和投资的回报,其工商管理的性质日渐突出,与此相应的国资监管队伍结构必然要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主体。其二,国资委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权力基础来源由原来的主管部门行使统治阶级的公共权力,变成为出资人资产所有者权,监管资产的人要行使相应的权力必然要懂得和熟悉资产专业管理。其三,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目标价值具有多元性,其目标包括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民主、效益等,出资人机构不再行使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以后,国有资产监督的价值目标必然转向经济效益这个单一的盈利目标。国有资产监管的压力由多家承担到一家负责,其保值增值出了问题,国资监管机构将难咎其责。行使出资人权力,实现盈利目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都必须主要依靠工商管理专门人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成了决定因素。由于国有经营性资产的主要载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国有出资人主导,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逐步演变成国有出资人机构之间的竞争。国资委只有以工商经济专业人才为主体,才有可能成为国有出资人利益的忠实代表。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人才结构将是一项十分紧迫而且长期艰巨的任务。适应国有资产的这种监督体制的转变、机构性质的转变和监督目标的转变,国资委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必然会从现在的以公共管理人才为主体转向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主体。
主要
[1]孙树义著,《国有监事会制度》,北京:日报出版社,2001年。
[2]盛洪主编,《制度经济学》(上、下卷),北京:北大出版社,2003年。
[3]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4]魏杰著,《企业前沿》,北京:出版社,2001年。
[5]魏杰著,《市场经济前沿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6]王保平编著,《国有资产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
[7]湖南省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文件,于幼军、周政坤、莫德旺讲话,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