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改革已进入(2)
2013-05-20 01:04
导读: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 数学 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量和课程总量均偏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
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学时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课程设置结构方面课程设置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入文科学、外语、体育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课的比例大,通识教育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 ,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i,m,教育课的71.45%。
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
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高达40%- 60% 。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的整合。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毫无目的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树干精,枝叶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
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面的入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重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与日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原创力,这也许是日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论上讲,课程设置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
行政管理还较强,对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高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致4"tC_4k;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较有特色。在美国,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学校尚未’
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程中选择一些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课程的组织方面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遍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大学低年级设置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的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育,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育,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i,m,教育是目的,专门教育是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 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育课程也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