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2)
2013-06-09 01:00
导读: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不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合理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促进内部控制不断改进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通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建议的实施,增强内部控制的活力,实现内部控制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
2、“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具有评价的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因此,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内部控制评价总目标。
3、评价形式多样性原则。(1)日常评价和专项评价。Et常评价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评价检查;专项评价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2)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定期评价是根据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按一定间隔期对内部控制进行的独立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不定期评价一般是在企业战略、经营业务、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或在暴露风险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3)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在内部控制设计完成但尚未正式运行阶段实施的、着重于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的评价,经过事前评价的内部控制将成为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的标准。事中评价是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实施的、着重于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把问题控制在萌芽阶段。事后评价是在业务执行完毕后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总结,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提高执行的有效性。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层层把关原则。包插控制执行部门的
自我评价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评价关;企业外部部门的外部评价关。通过控制执行部门的自我评价,促进控制执行部门及其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孑=亍;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评价,客观、公允地提出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中的缺陷,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同时,还对控制执行部门自我评价进行再把关;通过外部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状况进行鉴证,同时,发挥着对前两道关口再把关的第三道关作用,具体如图2所示。
5、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在明确评价目标、达到评价效果的前提下,应根据企业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确定评价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降低评价成本,提高评价效益。
(二)评价主体及评价内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七条指出,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企业可以依据该指引选择内部审计作为评价主体。同时,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并且熟悉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和经营情况,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在评价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 内部控制审计》的有关内容获取充分、有效的评价证据,形成评价工作底稿,支撑评价结果,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允性和合法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两个方面。设计有效性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且设计恰当;运行有效性是指现有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得到正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