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1〕
2013-05-14 01:54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不仅编写体例、
〔摘要〕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不仅编写体例、篇章结构有相通之处,而且对若干历史人物和事 件的介绍也有取材一致的地方,说明存在共同接受的空间。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地课本在农民起义、古 代民族和中外关系等问题上,观点分歧较大。在吸收考古新成果等方面,沪本优于台本。课本的习题设计,沪 本也经台本生动活泼,而纸张和印刷质量,台本则优于沪本。
* * * 抗日战争前,我国中学历史课本有很多版本,世界、新亚、大东、中华、北新等书局都出版《初中本国史 》等历史课本。抗战胜利后,初中本国史课本基本上有三个版本,分别由正中、中华、开明三书局出版,当时 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制度。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对中学文科教材实行了一纲一本制。目前台湾初中使用的 历史课本是由“国立编译馆”延聘专家编写。经编审委员会审定,于1986年编定出版、1991年改编再版的“标 准本”。台湾规定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每周两课时;初二第二学期( 每周两课时)和初三学习
世界史(每周一课时)。
解放后,我国大陆中学使用的历史课本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中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历史教学 大纲编写的。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了中学教材多纲多本的制度。1990年起,北京 、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地都组织专家编写历史新课本。新课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突破和创新。上海中 学历史教材编写组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于1991 年编写了供义务教育七年级(初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新课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课本经试点、修改 后已于1994年在上海市的中学推广使用。本文试就上海初中中国古代历史课本(以下简称沪本)与台湾现行的 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以下简称台本)作一些介绍和比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 沪台两地的课本在编写体例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台本卷首列有编辑大意,课文强调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 族文化的融合”;“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书中年代以帝王纪年为主,“附注西元”年代;书中“所附 图片,为求与课文配合,并附加解说”;“各节均附有‘研究与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等。课本以章节体 编写。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十七章,从“中国文明的开始”,到“明与清代前期的社会与文化”为止。 每章分两至四节不等,如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中分为“春秋五霸的迭兴”、“战国七雄的兼并 ”、“社会经济的变动”、“学术思想的发达”四节。每章的开始与沪本一样,列有一段概述,台本称之为“ 提纲”,起“提示全章之重点,藉以加强教学效果”之作用。以沪本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与台本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为例,它们的概述与提纲分别是:
(沪本)第四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5个半世纪,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 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 期。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台本)第四章 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 周室东迁雒邑以后,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春秋时代,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无法继续维持西周时代的封建秩序,于是有“春秋五霸”的争霸或 争盟。至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无足轻重,“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生剧烈的变动:一、贵族设落与平民崛起;二、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三、工 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发达,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
台本每节之中一般分成三、四个目来叙述。以沪本第五章第一节“秦始皇的统治”与台本第五章第一节“ 秦的统一与灭亡”作一比较:沪本分为“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三个目;台 本则分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修长城与筑驰道”、“秦始皇的暴政”、“秦的灭亡”四个目。沪台课本 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体的史实阐述台本较为简要。
沪台课本均为16开本,但台本自右至左用繁体字直排,课文均为统一的仿宋字体;沪本课文采用大小两号 字体横排。为减轻学生负担,沪本课文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不作必学要求。台本虽无小字部分,但也考虑到 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1989和1991年两次修订时均删繁就简,如第一册由148页减至现在的113页。沪本每节课 文后有“想一想,试一试”一项,可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开动脑筋,以口答或笔答形式复习巩 固所学的新旧知识;台本每节课文后设有“研究与讨论”一栏,系“兼顾技能训练与情意陶冶而设计”,目的 是为了“加强学习效果”。一般每节课后列有两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上海与台湾两地的历史课本不但在篇章结构、子目设计、每章的概述(提纲)和每节后的习题等方面有不 少相通或相似之处,在介绍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也有一些选材一致的地方。台本对历史上为统一、改革、社 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帝王将相,勇于抗击外侮、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促进民族融合、开展对外交往的历 史人物和对文化、科学等方面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均有肯定赞扬性的介绍。其 中包括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张居正、卫青、霍去病、祖逖、谢安、岳 飞、文天祥、郑成功、张骞、班超、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郑和、孔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 、白居易、辛弃疾、关汉卿、张仲景、华佗、祖冲之、沈括、毕升、黄宗羲、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对 这些人物,台本与沪本具有相似的观点,存在着共同接受的空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孝文帝 改革、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王安石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欧洲传教士来华等,台本都作为重点叙述;对其 作用与影响的评述与沪本亦有共同之处。在插图的选择上,台本与沪本有不少竟完全相同,如在山东出土的北 宋刘家针铺白兔铁针商标图和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沈括、忽必烈、马可·波罗、关汉 卿、郑和、顾宪成、于谦、利玛窦、徐光启、顾炎武、李时珍等的图像,在沪台两地课本中是一致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 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双方意识形态、史学观点的差异,以及教材编写者和教学习惯的不同,沪台两 地的历史课本亦存在着史料取舍和编写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以及某些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存在分歧。
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是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之一。过去大陆历史课本中农民起义所 占篇幅过多,这在沪本课文中已有所改变。沪本重点介绍了秦末、隋末、唐末、明末四次典型而重要的农民起 义,而其他的农民起义只作极为简略的叙述或不予介绍。对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沪本则持肯定态度,以体 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观点;而台本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则与沪本大相径庭。台本对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否定的,对大多数农民起义多用“乱”字。如对黄巾起义和黄巢起义称之为“黄巾之乱” 和“黄巢之乱”,说“黄巢之乱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称李自成为“流寇”,明朝末年“流寇大起,其中以 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杀也最惨”。唯对秦末陈胜起义称之为“抗暴运动”,似有肯定之意,但对 起义过程则没有叙述。
古代民族问题,沪台课本分歧亦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
,除汉族外,还包括几十个少数民族,这是 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我们认为长期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民族,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他们过去 的活动都应该写入中国历史。外国某些史学家把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说成是外族侵入中国,如把 元灭南宋说成是蒙古灭亡了中国,把清军入关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华。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台本亦持此观点 。例如台本把宋与金、蒙古的和战放在宋朝“对外关系”中叙述;台本称唐时的突厥“紧邻中国”,是“我国 主要外患”;把汉末至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称之为“五胡乱华”。把历史上中国边境的少数 民族政权看作是“外国”,这不利于今天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不符合历史实际。由于把历史上少数民 族政权看作是“外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在台本的中国史中就不会有较多的反映。台本对古代少数民族的 历史介绍极为简要,课本中仅出现匈奴族的刘渊、氐族的苻坚、鲜卑族的拓拔和孝文帝元宏等几个帝王的名称 ;台本虽提及文成公主嫁至吐蕃,但却不出现松赞干布的名字。而沪本对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给予了充分的重 视,课文介绍了不少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如呼韩邪单于、石勒、菩萨、洗夫人、骨力裴罗、松赞干布、尺带珠 丹、大祚荣、皮罗阁、凤迦异、八思巴、耶律楚材、俺答汗、三娘子等人的事迹。对于以上历史人物,沪本课 文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加强与汉族友好关系方面的贡献。而这些在台本中是没有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方面,台本侧重渲染中国封建王朝对邻国的扩张。例如说“秦派兵南征”,将“越 南北部并入版图”;汉武帝“派水陆两军进讨”,“东定朝鲜,并入版图”;“曹魏曾向东经营,屡次讨伐高 句丽,攻占其都城”;“唐高宗征服朝鲜半岛”,“刘仁轨大败日本军队”,“中国皇帝成为当时东亚的国际 盟主”等。而沪本对一些对外关系上的敏感问题,则尽量回避。
时间、人物、地点、过程是构成历史事件的四个要素。沪台两地的课本对空间概念都较为重视,两地课本 中的地图都在30幅以上,台本地图在插图中所占比重略高于沪本。但对于时间概念,台本则重视不够。沪本为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课文大字部分尽量减少不必记忆的年代,初中中国古代史的两册课本大字部分共出现 97个年代;在大事年表中又规定了学生应该记住的57个重要年代。台本除了在“导论”列有标明各朝代起迄20 多个年代的“朝代演进过程图”外,在课文中极少出现年代。例如第二册从隋初到清中期,课文中只出现了四 个年代,其中两个还属于次要年代。这四个年代是:⑴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唐军出征东突厥;⑵天宝十年( 西元751年)高仙芝为大食所败;⑶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⑷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北宋 灭亡。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是否需要学生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哪些年代应该写入历史课本,看来 是海峡两岸历史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探讨的问题。
历史课本要写得正确、具体、生动,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本是 教学和学习的依据,如果课本贪多求全,内容过细,势必增大容量,增加学生的负担;反之课本内容过于简略 或枯燥、呆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历史课就很难上得具体生动。沪本虽然字数较多,容量较大,但采用了大 小字结合的编写方法,并没有过多地增加学生负担。台本编写似嫌过于简略,可读性不够,不利于学生自学。 我们试以西周、三国鼎立、王安石变法三节课为例,比较沪合课本之容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沪台教材容量比较表 西周 三国鼎立 王安石变法 沪本 大字 1010 1352 1260
小字 1320 1120 600
台本 1100字 970字 1200字 台本容量一般一课时为1000—1200字左右,与沪本大字部分相当。沪本小字部分不作必学要求,只是供学 生阅读或教学时选择使用,也不作考查要求,因此并没有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这是沪本的一大特色。台本 由于受到字数容量的限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内容就只能割爱或略写。如商鞅变法,台本仅四行160字,而沪本 为710字(其中小字部分430字),内容丰富得多。再如关于唐太宗善于讷谏,魏征多次上谏,台本仅23字;沪 本通过三个故事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太宗善于讷谏,多达600余字。沪本由于容量较大,对有些教学内容还介绍了 不同的观点。例如盘庚迁殷的原因,在小字部分补充了5种不同的观点;春秋五霸,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说法,这 在容量较少的台本中就无法做到。台本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内容有时也遗漏删略。如第二章“中国文明的开始” 中只讲述传说中的黄帝而不提炎帝〔2〕,这就使学生很难形成“炎黄子孙”的概念。又如在隋唐部分没有介绍 对后世职官制度产生很大影响的“三省六部制”;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祖国重要文化遗产,台本 课文中均未提及。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知识,作为一个初中学生是应该掌握的。
大陆的考古发掘,1949年以后发展很快。沪本则尽量采用考古的新成果。如九十年代在三门峡西周晚期虢 国墓地发现了铜柄铁剑,说明在西周晚期我国已有了人工冶铁的实物;又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和 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双面人形像在课本或插图中均有反映。而台本除了有一幅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插图外,课文 对1949年以后大陆发现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文物,均无反映。如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战国编钟、长沙马王堆 汉墓等台本均未采用。我们认为,大陆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台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采用, 不必刻意回避,否则历史课本会显得陈旧滞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般历史课文介绍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我们认为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 、风俗习惯及其演变,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历史上社会生活的沿续和发展,了解 社会生活史,对于了解现实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是我国古老文明 的象征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沪本增加了有关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在较大的历史阶段都编有 一节或一章介绍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春秋战国一章中的第四节为“科学、文学和社会生活”;隋唐时期的文 化一章中第二节为“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宋元、明清时期都设有专章介绍该时期社会生活。将古代社会生 活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编入课本,是沪本的又一特色。相比之下,台本有关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则比较少。
历史课本附有一定数量与课文相配合的插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教 学质量。当前各国、各地新编的中学课本都十分重视插图的设计、选择和印刷。沪台两地的历史课本在插图上 各具特色。从数量上看,沪本多于台本。沪本初中中国古代史两册共有插图263幅,其中彩色42幅,以人物、地 图、文物为主,平均每节课文配有插图4.1幅。台本两册共有插图187幅,数量虽少于沪本,但全部都为彩色, 且不像沪本那样将彩色插图集中于扉页,而是分印于各个章节之中。台本插图所占篇幅大于沪本,多整页、半 页之插图;沪本插图大多只占1/6—1/4之篇幅,小且不清晰。台本除插图全为彩色外,课本中“章名”、“提 纲”、“研究与讨论”均用彩色衬底,显得层次分明、内容突出。此外,台本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水平,均优于 沪本。台本中的插图凡系后人构思而画的均称之为“想像图”,例如“北京人生活想像图”、“黄帝像(想像 图)”、“李白与杜甫相遇想像图”、“郑和下西洋的船舰想像图”等。这样命名是正确的,反映了实事求是 的态度。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沪台教材插图比较表(一) 单位:幅 总数 整页 半页 1/4页 1/6页 沪本 263 1 28 80 154 台本 187 27 77 83 /
沪台教材插图比较表(二) 单位:幅 总数 人 物 地 图 文 物 其 他 沪本 236 59 22.4% 30 11.4% 115 43.7% 59 22.4% 台本 187 49 26.2% 35 18.7% 85 45.5% 18 9.6%
一般中学历史课本每节课文后面都安排有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复习、思考,这对学生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能力是必要的。沪本课文后的练习题,采用“想一想、试一试”的形式,其中有选择题和判断题,有史料的辨 析、课文内容的整理,有指导学生查辞典、讲故事、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等等。这些练习题都与有关的教学内 容紧密结合,但却不是都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的现成答案。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有 不少练习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颇有趣味性。例如课本在秦汉文化的“科学技术”一节课文后面,有一道练 习题是:提供1962年大陆发行的两张纪念蔡伦的邮票,并说明其中一张是错票,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历史知识 来识别哪一张是错票?又如在“东晋与南朝”一节课文后面,有一道练习题是:请学生阅读一段有关梁武帝萧 衍的故事,然后回答三个问题,而这三个问题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引起争论。这类练习题的设计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是沪本的又一特色。而台本每节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则采用“研究与讨论”的形式,多为两道问 答题,形式比较呆板,但有的内容却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第二章第一节“石器时代”课文后第二道练习题是: “新石器时代以哪两种文化为代表?这两种文化的遗物在台湾也曾发现,有什么意义?”这道问题很有启发性 ,对促使学生形成“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本为一体”的概念有重要意义。又如第三章第二节“商代的政治与文 化”课文后第二道练习题是:“商人崇拜祖先的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你家里有祭祖的习惯吗?在哪些日 子祭祖?”这道问题把课文中的历史知识与台湾当前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了,颇有趣味性,对启发学生认识台 湾现实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有一定意义。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总的说来,在课本中练习题的设计与安排上,沪台两地课本各具特色。相比之下,沪本练习题的形式比较 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台本则较为呆板;在内容上,由于两地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三 综上所述,可见沪台两地历史课本之编写,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总的来说,沪本的优点似较突出,台本 则稍逊一筹。其原因之一是沪本在编写上具有下列之有利条件:
⑴大陆对历史教学研究的客观条件较好。各地有许多历史教学
期刊,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等刊物,对历史学科教材、教法的探讨较为 深入,各地的专家、教师通过刊物的交流,积累了不少经验。各省市都建有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在全国历史 教学研究会的指导下,每年都召开年会,就中学历史的教材、教法等问题进行研讨。上海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会成立于1979年,活动正常,研究成果丰硕,这为编写新教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⑵大陆的历史刊物、报章杂志经常介绍考古和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为编写教材提供了崭新的资料。目前台 湾与大陆的文化交往滞后于经济交流,许多讯息,台湾同行未能及时掌握,影响了课本的时代性、科学性。
⑶上海编写历史新课本,组成编写组,集体讨论,分章执笔,相互切磋,反复修改后由主编、副主编统稿 润色后定稿。中国古代史虽分成两册,由于是同一集体编写,风格较为统一。台湾的初中中国古代史两册课本 分别由两位作者执笔,上下册风格不尽一致。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的专家、学者与各地历史教材的编写者,通过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和各种学术会议 ,经常会晤,共同探讨有关教材的编写问题。如果海峡两岸历史课本编写者也能聚首一堂,坦诚研讨,切磋交 流,取长补短,无疑是有益的,这对祖国历史的认同和国家的统一也是有利的。我们期望这一天的尽快到来。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注:
〔1〕本文为“全国各版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上海市普教科研市级重点课题)系列
之一。
〔2〕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台本虽然提及神农氏,但并没说神农氏即炎帝。*
论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