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2013-07-27 01:07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一历史教学中的赐趁赖陆逃?     (上海市复兴中学

—一历史教学中的赐趁赖陆逃?
    (上海市复兴中学 冷伟)
    现代化建设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而学校教育中的 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上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民族素质有其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性包括人的本能需求和生理基础,这是人的本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社 会性又包括人的意识、行为活动、思维智能、个体心理,构成了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 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见,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并孕育着人的社会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最核心 、最活跃的成份。民族素质又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因为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她的历史性,“人们自己 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 ,既是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可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现实以巨大的影响,所以 它有着历史的联系。任何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素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凝结着她自身的民 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她是与我们每一代人在每一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内对其理解、改变、创造所构成的。她是一 种过去与现在不断交融汇合的过程,也是一种绵绵不断,不生不息的永恒的过程。对此,任何简单的肯定和否 定都无益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全盘继承和全盘抛弃都与现实不符。重要的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剖析,将 其传统美德加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从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素质中的主干,以适应两个文 明建设的需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又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 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完成,而 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 的素质来看,它的科学价值是通过历史发展规律,反映多样性特点,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它的政治价值 是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它的伦理价值是通过古今中外历史学习,开拓视 野,提高现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质;它的伦理价值通过从古到今人物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 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 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不仅具有倡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 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 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 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 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汉朝的苏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时穷 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 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 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 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 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 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时值今日在糖衣炮弹下不是也 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 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 戚继光年仅十七就承文职,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 还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日后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异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 功绩,成为名垂史册的民族英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 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是发愤立志的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在历史教学中灌输奋发立志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虽说人各有志,但这志 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应把个人的理想抱 负与祖国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民造福联系起来。更要使学生明白奋发立志既要从大 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从而完成大志。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 的。
    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请侯畏惧的天下雄 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 根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被列宇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一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 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 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优秀民族。汉唐盛世的出 现与开放是分不开的,张骞出使西域,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的中心均说明了这一点。明清时期中国虽说已 走到封建社会的尽头,八股盛行思想没落,但仍出现像徐光启这样沟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开阔,敢于 破除民族偏见,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翻译《几何原本》,弥补了中国数学的不 足;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农政全书》;在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并不盲目崇拜, 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大胸襟。无独有偶,在清闭关锁国下,林则徐可谓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 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 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 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启蒙了思想,开创了新风。之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 译的《天演论》等都为启迪中华民族的智慧,加快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贡献。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 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 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有将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精华,实现继承和引进的结合,实现民族性和世 界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 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三上”是北宋大文豪 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 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 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注意运用,循循善诱,进行教育,能使学生从 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勤俭、廉介
    勤俭、廉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是与中华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有关。黄土地上的人们以其微 弱的小农经济,经受不起水旱灾害,战火兵@①的冲击,只有通过男耕女织的勤劳,节衣缩食的俭约,才能生 存下来。同时又与中华民族在世事沉浮的得失中的经验有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 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 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奢则不孙,俭则固”“俭则穷欲,侈则多欲”,“节俭朴素,人之美 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要廉介必须要知廉耻,廉耻即“廉洁”和“知耻”,“知耻”是因,“廉洁”是果。中华民族中凡是不为 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不是一代风范就是千古留芳。明北京保卫战中 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在“土木堡”之变时力搅狂澜,坚守北京,公 忠无私,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介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 北京保卫战有功,代宗特赐他一处官邸,还加官进爵,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 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始终保持节俭,廉介的美 德为世人所崇敬。在延安担任教育厅长及自然科学院长时无任何特殊化,建国后已年逾七十,衣着仍是补了又 穿,穿了又补;饮食仍是小米玉面为主,家属医疗费及办公用品也是自己化钱;当人大代表每月50元补贴如 数退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介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介在今天尤为必要发扬光大。国家进行的四化大业离不开勤俭和廉介,一 穷二白的面貌还未彻底改变,人民生活还未达到各取所需,任何超前消费,铺张浪费都与我国国情不符。为钱 孔所枷,为权势所迫,失去廉洁,出卖灵魂,更是为人民所不齿。让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懂得勤俭和 廉介的道理,更懂得如何身体力行。
    六,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长者,包括父辈、师辈们。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 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关心穷苦平民,并设立“三老五更”制 度来侍奉老人。“安车蒲轮”讲的是汉武帝刘彻自小佩服著名文学家枚乘的赋文,后来他当了皇帝,时枚乘已 年老了,为了表示对枚乘的敬重,汉武帝专门派了“安车蒲轮”(一种规格高,坐着平稳舒适的车子),以最 隆重的仪式,把他接到京城。共产党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筹。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 情”。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后仅见过其母一次,抗战时期,朱老总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 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 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 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 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 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试问那些对长辈 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 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大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无比 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介;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当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 神,远不是以上六个方面可以概括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从 而使其在我们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本文系作者在华东师大就读在职研究生期间,由金相成教师指导写成)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两个琢去王)下加火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键字:
    上一篇: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下一篇: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命题的四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