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
2013-07-28 01:28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如何使用历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  
——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教研室 李燕琴)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 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 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
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 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 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 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 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 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 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 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 ”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这样本节的 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 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 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 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 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 ,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交待清上述 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 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 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四、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 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 王国。“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秦的暴政”一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的提示可引导学生阅读“陈胜吴广起义”和“农民战争推翻秦朝”这两目 ,“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的提示引导学生阅读“楚汉之争”这一目。就这样学生依据课前提示中的问题 ,一个一个地去寻觅答案,就会了解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 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 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揭示大多是提出一系列生动有 趣的问题,这就非常便于教师利用课前提示中的问题因势利导,通过释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一课 学生刚学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对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而教授第十三 课时,利用课前提示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当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秦朝是被农民战争推翻的,随即又提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 生的?又是怎样推翻赫赫一时的秦朝”等问题必将会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授完农民战争推翻秦 朝后,又出现了什么情景呢?教师可利用揭示中的“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这一问题引入下文,继续启 发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可利用课前提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把握时机,一个一个提出来,促进学 生积极思维。
六、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中的不少课前提示注重每一个时期的特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规律,深化和升华了教材内容。通过残暴的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课前提示,培养学生树立在阶级社会里,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失去历史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前 一课的课前提示中“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予实事求是的 评价的能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七、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结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 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依据课前提示可进行概括 式结尾。在讲授完本课后,可按照课前提示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出:由于秦朝繁重的赋税徭役、残酷的 刑法,人民忍无可忍,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继之而 起的项羽起义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赫赫一时的秦朝迅速灭亡了,随后项羽和刘邦为 了争夺帝位,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由于刘邦的约法三章,善于用人,又以汉中为根据地,终于在前202年 在垓下战败项羽,建立汉朝,这样继秦亡之后,一个强大的西汉兴盛起来了。
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