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
2013-09-16 01:08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神格与人格的交融——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
神格与人格的交融——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
【内容提要】在中国众多古代传统节日中,天穿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寒衣节等节日都是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节日,这类节日以其来源传说或礼仪习俗表现了对某一女性的礼拜和祈祝。在这类节日中,亦包涵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要求。
【英文摘要】Among the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ancient China,theTianchuan(HeavenPiercing)Festival,GoddessofMercyFestival,Bixia(Azure Cloud)Lord Temple Fair,Double Fifth Day(or 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Seventh Night,Mid-autumn Festival,and Winter Clothing Festival all had women at the core and expressed worship and good wishes for a certain woman.These festivals also implied the moral attainments and codes of conduct required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关 键 词】神祗信仰/传统道德/女性文化
引 言
中国传统节日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它使我们以直接的行为活动重温和展示古人的生存模式。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有一类节日是以纪念某一个或某一些历史人物为其主题的。其中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占了很大比例。众所周知,在男本位的思想统治下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女性背负着“阴为地处下而卑”的理论枷锁演绎着与男性事实上的不平等。那么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在男本位时代的存在,是历史创造的谬误还是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涵义?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洞析这类节日之所以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并以现代人的眼光透视此类节日中所含的古代关于女性的一系列观念、意识,以期揭示这类节日的深层涵义,并为当代女性的人格重塑提供启示。
一、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概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综观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女性成为节日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节日的起源看,有的起源于与女性有关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如天穿节、端午节、(注: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会稽典录》中将端午节说成是为纪念汉代为尽父孝而投江溺死的曹娥。本文即取这一传说。)寒衣节;有的起源于民间对具有超凡神力女性的礼拜,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有的在起源初始与女性无关,随着时迁世异,则渐渐注入了与女性有关的新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节日的中心,如乞巧节、中秋节等。从节日活动的参与者看,女性占了绝对比例,她们或于节日中寄托自己美好的心愿,或借节日三五成群地嬉戏游玩,或于节日中尽现女性之娴淑敏惠,或借节日表达自己的忠情孝心,节日礼仪纷繁多样,形成了中国古代节日文化的一道美丽风景,这些节日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节日名称 日期 核心 与节日有 节日主要礼仪
女性 关的事迹
天穿节 以正月二 (1)以红线系煎
(补天穿、 十四日为 炼五色石 饼放在屋顶,叫
祉天漏、天 多,也有正 女娲 以补苍天。 “补天”。
饥日,补天 月初七、正 (2)以煎饼放在
地) 月十二、正 庭中,叫“熏
月二十三 天”。
观音 佑护信徒 (1)寺院诵经聚
二月十九 菩萨 安康、送 会
观音会 六月十九 (送子 子。 (2)民间素食、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九月十九 观音) 女拜佛求子。
碧霞 主持人间 (1)道观斋醮
碧霞元 四月初八 元君 美恶、送 (2)民间信徒进
君庙会 (泰山 子、赐福、 供朝拜,祈求送
娘娘) 婚配。 子、护儿、疗疾、
婚配。
端午节 曹娥之父 食粽子、赛龙
(天中节、 被江水溺 舟、挂香袋、饮
天长节、五 五月初五 曹娥 死,曹娥沿 雄黄酒、采百
月节、粽子 江嚎哭七 草、插艾蒲、系
节、女儿 日,投江而 五彩线、踏青。
节) 死。
七夕节
(乞巧节、 织女聪明 (1)年轻姑娘这
小儿节、双 七月初七 织女 能干、心灵 天以各种形式
七节、香桥 手巧、工于 向织女“乞巧”。
节、女儿 衽织。 (2)少女捣凤仙
节) 花染红指甲。
中秋节 (1)女子斋月宫,
(仲秋节、 嫦娥 祭拜月神。
团圆节、八 八月十五 (月 嫦娥奔月 (2)妇女“走月
月节、女儿 神) 亮”,即妇女三
节) 五成群,结伴出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孟姜女千
寒衣节 十月初一 孟姜 里寻夫送 为祖先及亲友
(送寒衣 女 寒衣,哭长 亡灵焚烧纸制
城。 衣服。
二、神格的光辉——以女性为核心的节日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探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节日的核心女性全是神或神化了的人。她们大多归于民族始祖神、爱神、生育神、生产生活保护神的行列中,以信仰心理产物和精神力量的存在形式,在某些方面寄托了古人于人间难以企及的慰籍、期盼和愿望。
(一)远古社会对女性神圣能力的崇拜影响后人的信仰心理
距今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远古居民正经历着女性至上的社会,原始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批创世女神,对她们的信仰乃是包含着原始人对女性重要作用的肯定和崇拜。
女娲便是众多创世女神中的一个,在先民的心目中,女娲无所不能,她的业绩受到后人的无比尊敬,被奉为最高女神,女娲的最大功绩在于抟黄土以作人,炼五色石以补天。
女娲神话在民间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是天穿节的形成和流传。早在晋代,便有关于天穿节的记载,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注:分别转引自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第593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人们以节日的形式和简单的模拟补天的动作来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女神。这种纪念和礼拜,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在我国少数民族传说中,也有类似于女娲这样的创世女神,如壮族的“洛甲”、侗族“萨天巴”、瑶族的“密洛陀”等。
大学排名 尽管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视为无能的群体,但关于女性具有神圣能力的远古神话始终或明或暗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心理。人们一方面极力否认着女性的能力,一方面却又被女性诸如生育等不可替代的能力所震撼,因而在男本位的思想主流中,对女性能力的信仰始终作为一般微弱但顽强的潜流默默涌动着,历经千年。这也为以纪念女性为核心的节日的相沿不绝培植了信仰理念的土壤。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