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析(1)
2013-10-09 01:07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析(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是朴素唯物主义思
[摘 要]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提出“性恶论”的人道观时,曾经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尤其是对如何满足人类欲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原则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终建构起比较系统的“欲望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每个人应如何认识和对待欲望问题,从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
[关键词]欲望 满足欲望 理性思维 原则
在先秦诸子中,凡谈及人类欲望问题者甚多,但大都浅尝辄止,没有能作深入的分析。到了战国末期,先期各派学术思想的总结者荀况(约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为了提出他的“性恶论”的人道观,曾对人类欲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而又独到的分析。他不仅分析了欲望的各种表现、欲望的性质等等,而且还分析了欲望的满足和对待欲望的原则等问题,以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欲望论”。本文拟就荀况“欲望论”的主要内容作一浅析。
一、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是人的性情的反应
荀况首先肯定的命题就是:“人生而有欲”。[1]即人们的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焉。”[2]
在此基础上,荀况还对人的性、情、欲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客观的理解。他认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3] 在他看来,性是天生成的,情是性的本质,欲则是情或性的具体反应。例如寒冷本身是情或性的本质的一种表现,而求暖的要求就是欲。既然性与情是“无待而然”的,那么欲同样也是“无待而然”的。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况第一个直接地论述了性、情、欲之间的关系问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在荀况以前的思想家当中,论述欲望的表现时,一般都只仅仅停留在“欲富”、“欲贵”之类,而荀况论列欲望的范围却相当广泛。他在《荀子》“性恶篇”里指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之情性者也。” [4]由此可见,人的欲望确实是多方面的,按现代的归类来看,既有物质方面的欲望,也有精神方面的欲望,而且“穷年累世”永“不知足”。
因此,荀况认为情为欲多,而不欲寡,欲寡是错误的。他并进一步解释道,情为欲多“缘天官”,即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机体,有各种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有一种欲望,目有目欲,耳有耳欲,口有口欲,心有心欲,所以欲多是人之本性。据此,《荀子》“正论”篇里还专门批判了宋钘的“欲寡”论。他曾挪揄宋钘道:如果人之情真是欲寡而不欲多,无异是说“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5]所以欲多而不欲寡者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三、欲望本身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有区别
关于欲望本身,荀况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的生理现象,他所说的“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 [6] 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满足欲望的要求,荀况则另称之为“求”。所谓“求”,并非只根据人们的生理欲望而活动,还要经过理性的思维作用进行判断才能决定是否去求。“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7] 这里所说的“心”即理性思维,所以“求”就是经过理性思维判断后的满足欲望的要求,这显然和生理欲望本身的范围是不相同的。正因为满足欲望的要求有理性为依据,因此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欲望不但不应该“去”或“节”,而且应该充分地予以满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因此,他竭力反对道家的“无欲论”和“去欲论”。荀况认为老子笼统的强调“无欲”或“去欲”是不对的,因为只要是合乎理性的欲望肯定是可以满足的,人们根本不用“去”。所以“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8]
四、在满足欲望的活动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荀况认为,既然天生的比较单纯的欲望和受着内心多方面的思虑所得出的欲望要求有所不同,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欲过之而动不及”或“欲不及而动过之”[9]的现象。荀况解释说,“欲过之而动不及”即欲望不强烈但行动却很积极,那是由于内心的驱使。所以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心”。他并且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说思维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欲望虽多而对国家治理却没有妨害,如果思维的判断不合理,那么欲望再少,而对于国家的扰乱却是阻止不了的。所以治和乱的关键不在于欲望的多少,而在于理性思维的判断是否合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祝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