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堰移民及其影响(1)(2)

2013-11-25 01:29
导读:三、移民对十堰经济社会的影响 翻开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各种性质的战争有几千次之多,尤其是在魏
  三、移民对十堰经济社会的影响
  
  翻开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大小小、各种性质的战争有几千次之多,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战乱频繁,南北势力相互割据,混战不已。而十堰,由于地处中国南北东西之要冲,加之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往往成为南北军事势力之间的分界线。从军事学的意义上讲,十堰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军事重地,控制十堰就等于使自己有了一道安全的保护屏障,同时也可以以十堰为跳板,将兵锋直指敌军,从而对敌军构成极大威胁。关于这一点,早在秦楚相争时就已显现出来。当时,楚国为了与秦国抗衡,不仅在十堰驻扎了重兵,而且还在十堰境内修建了一条长达180余公里的楚长城,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迫使秦国只好绕开十堰,从四川进入湖南再攻击楚国的老巢,最后逐步逼楚国就范。三国时期,十堰境内的上庸郡、房陵郡由于地处魏、蜀两国的交界地带,因而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当时,诸葛亮曾为刘备制订了南、北两条进攻荆州及襄阳最后夺取天下的线路,上庸郡、房陵郡就是北线的必经之地和咽喉要道,控制了上庸、房陵二郡就等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然而由于孟达的覆叛,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向刘备提出的经十堰而“跨有荆、益”的方略遂成为泡影,从此魏国牢牢地掌握了对上庸、房陵二郡的控制权,这为后来魏晋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北朝时期,十堰仍然是南北政权对峙的前沿阵地,东晋与后赵、前秦,南朝与北朝各政权之间为了控制十堰,不惜在此投入重兵驻守以期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
  从以上可以看出,十堰的确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南北军事势力都十分注重对十堰的经营,一旦夺取就会在此驻扎重兵扼守。这些军队来到十堰后,一般采取屯田的方式以解决军粮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十堰的农业生产,并带动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及技术的进步,对本地经济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军事战争也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特别是北方人民,由于战争多发生在北方,使得他们经受的苦难更深、更重,他们只好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而北方百姓每次都把十堰作为最佳的避难场所之一,纷纷逃亡到这里,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一是十堰偏僻荒凉、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不是合适的战争场所,因而受战争的影响较小;二是十堰地域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加之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可以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北方民众进入十堰后,对十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充实了十堰的人口。十堰有着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人口不足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居民“流荒”、“寡少”,经济“荒弊”[6],这极大地制约着十堰的发展,使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土地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战争改变了这一状况。北方流民的到来,使得十堰的劳动人口大大增加,他们“剪豺狼之林”,垦辟田畴,“勤课农桑”,使“生产始立”[2]320,从而奠定了十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二,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相对于全国而言,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长期以来十堰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的技术都显得比较落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地理和交通因素,陡峭的大山、崎岖不便的山路阻隔和延缓了外部先进文明进入十堰山区的步伐,从而使得十堰的发展经常显得极其缓慢,甚至接近于静止。北方流民的迁入,打破了十堰山区沉闷的社会局面,宛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体内,为十堰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十堰山区地接豫陕川三省,农业生产技术一直非常芜杂,水旱间作。随着魏晋时期的北人南迁,一些北方作物如麦类、菽、粟、大豆、小豆等被引进十堰。农民还掌握了粮食的储存方法、粪肥的使用以及适于旱地的区种法等农业技术,这些都为十堰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对世风民俗的影响。西晋以前十堰的世风民俗本来东南西北兼而有之,但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流民的迁入使得十堰的民风变得更加劲悍,俗尚勇武,人习骑射。同时,在服装饰物、房屋建筑、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等方面,也明显地融入了北方人的习俗,如饮食方面,麦类面食、各类粗粮成为人们食物构成的重要成分,薄饼、烙饼等成为时令食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总之,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军事战争和战乱一般对中国其他地方具有很大的摧残性,而对十堰,却是一个发展的良机。因为战乱往往造成大量移民的涌入,促进十堰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十堰的发展总是和中国的整体发展进程显得有些背道而驰,社会越是动荡,十堰的发展就越快;而一旦政治中心确定、局势相对平静的时候,十堰就成为偏居于一隅、封闭落后的下等小州或县。
  
  [参考文献]
  [1]匡裕丛.十堰通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49.
  [2] 牟发松.湖北通史•魏晋南北朝传[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姚思廉.梁书•康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290.
  [4] 姚思廉.梁书•徐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384.
  [5] 魏 徵.隋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689.
  [6]蒋显福.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4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计毅波
上一篇:民国元年军需公债初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