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1)(2)
2013-11-26 02:10
导读:2.农业教材 据《汉书艺文志》记,汉时农家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篇,《赵氏
2.农业教材
据《汉书•艺文志》记,汉时农家共有9家114卷之多,其中《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篇,《赵氏》5篇,《氾胜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6]1742~1743。其中以《氾胜之》最为著名,本书是二千多年前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氾胜之农书》可说是我国职官性农业技术教育第一部教材。
3.养马教材
“相畜”方面已经有专门著作出现,《汉书•艺文志》中载有“《相六畜》38卷”[6]1775。通过《齐民要术》保留下来的汉代《相马经》,已认识到马体各部位间相互关系和内外关系,还科学指出相马的关键和一些关于马的外形学的知识和理论。
4.医学教材
《黄帝内经》是秦汉时期专著性医学教材典型代表,也是现存最早、最系统医学典籍。内容丰富全面,几乎囊括了秦汉医家主要经验,既是初学中医者入门教材,又可作为深造的重要指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临症诊疗专著,它总结了秦、西汉300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内经》基本理论联系,加以充实、发展,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实践服务。
5.天文、历法教材
《史记•天官书》,开创了史志记载历代科技成就的体例,为后世职官性职业教育提供了教材。此外还有其他方面教材,在此不作一一叙述。
秦汉时期的这些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在编写方面有很多特点,至今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首先是其成熟性。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教材,从形成过程看,大体经历了创作、流传、接受教学实践检验,得到社会认可,最后形成定本。《黄帝内经》一书,经历了自先秦以来各个时期临床实践,医学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得到社会广泛承认,至今仍作为中医教学教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是实用性。秦汉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不仅具有独特体系,且具有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医学教材,都着重于阐明问题的一般原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重的原则,既简便明易,富于感性色彩,又便于具体运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另外这些教材在正文中附加大量注释,有利于
辅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借助加注创立新说,使教材内容不断更新。
三、 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偏重于讲论和记诵之功,而更重视于思考和操作能力。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所采取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对学习自然科学和掌握生产技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秦汉时期各行业职业技术教育,除训练学生掌握算法、治疗、制历等知识和技能外,还特别注意算理、医理和历理的传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提倡“游学”与调查
这种方法是总结各行业劳动人民生产技术经验和博采众家之长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秦汉时期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在授徒传艺过程中使用,如东汉名医华佗常带领徒弟,遍游四方,送医治病,总结各地医疗经验。在行医过程中把自己的医术和调查研究的精神和方法,毫无保留传给了门徒,造就了一代良医。
3.实地科学试验
秦汉时期的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中科技教学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实地科学试验。如赵过在推广代田法时,经试验成功后,才训练农官与作田能手。受训的官员、老农学成后,又继续传授他人,从而使代田法广泛推广到各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最为普遍、成功。东汉张仲景在发展中医临证医学过程中,临床开诊,在其丰富的著述中记录了大量医案,授德育人,继承和发扬了问难论辩,以此较为津梁的讨论式教学法。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一种广义职业技术教育,还不是由于教育事业内部结构变化和任务分工而产生的狭义职业技术教育,即伴随近代大工业生产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技术学校。但它同传统经学教育相比,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中华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也是在秦汉时期出现。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和当时职业技术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C]//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53.
[2]班 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39.
[3] 范 晔.后汉书•灵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21.
[4] 徐天麟.东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16.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14.
[6] 班 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