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和谐特征(1)(2)

2013-11-28 01:19
导读:(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和谐结合 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桂林建城以来,桂林已度过了2118年的悠久岁月。桂林原有的土著

(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和谐结合

自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桂林建城以来,桂林已度过了2118年的悠久岁月。桂林原有的土著居民是西瓯、骆越等百越部族,秦汉以后大批汉人南迁到八桂大地,带来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新的汉族居民,与此同时桂林的绮丽自然风光、丰厚多彩的物产和民俗又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官宦名士、工商人士前来旅游、从政、讲学、经商、开发、建设,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和石刻文字,为开发建设美丽的桂林作出了贡献;同时桂林本地也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为家乡的建设竭尽了才智。二千多年来,为桂林发展建功立业的名人,从秦汉之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较著名的就有这样一些人:“灵渠第一人——史禄,伏波将军——马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渤,修浚灵渠第四贤——鱼孟威,读书岩主人——颜延之,东渡日本的大唐高僧——鉴真,桂林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开创诗坛新篇章——曹唐,桂林诗人——曹邺,訾家洲亭记——柳宗元,北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书画博士米南宫——米芾,勤政不息——范成大,千古名句——王正功,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明代首辅——蒋冕,明朝内阁大学士——吕调阳,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血染叠彩浩气长存——瞿式耜、张同敞,中国画圣——石涛,大清名臣——陈宏谋,三元及第——陈继昌,独钟桂林情——严永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王鹏运,清末临桂词派词学家——况周颐,清末名士——唐景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桂林第一位女同盟会会员——靳永芳,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民族瑰宝——宋庆龄,八桂曙光——李征凤,敢洒热血献青春——苏曼、罗文坤、张海萍,诉不尽的思念——章亚若,血战台儿庄——李宗仁,桂系“小诸葛”——白崇禧,民主革命元老——李济深,一代宗师——马君武,爱国老人——马相伯,创建桂林“八办”——周恩来,隐蔽战线名将——李克农,中越情深——胡志明,教育界名灯——杨东莼,革命诗人——柳亚子,化作春泥更护花——丰子恺,铁骨风霜——何香凝,文坛巨子——茅盾,世纪才子——郭沫若,抗战歌圣——张曙,国歌词作者——田汉,文艺战线先锋——夏衍,新中国戏剧的开拓者——欧阳予倩,画坛泰斗——徐悲鸿,日本反战同盟——鹿地亘,血海砥柱——阚维雍,我以我血荐轩辕——陈济桓,杀日寇保中华——吕旃蒙,抗日飞虎队——克莱尔·李·陈纳德,不落的将星——周子昆,千古奇冤——叶挺,大众文化革命的先行者——邹韬奋,一生正气——白鹏飞,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古文学者、诗坛才子——朱荫龙,漓水泪——小飞燕,壮志酬青天——陈光,首举义旗的桂系将领——周祖晃,爱国商人——卢燕南,随解放大军南下桂林——西蒙诺夫,二十世纪大儒——梁漱溟,民主战士——李任仁,一代战将——李天佑,壮族史坛奠基人——黄现璠,岭南文坛一秀——秦似,广西摩崖石刻“活字典”——林半觉,饱蘸漓水写丹青——叶侣梅,艺海之光——李骆公,西部歌王——王洛宾,当代青年楷模——李向群,“左联”作家——林焕平等”[9]。这许多活动在桂林历史上的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爱国英雄、民族志士、清官贤吏,更多的是文化艺术战线上的名人,他们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其中大多数是外省人士,也有少数几位美国、苏联、日本、越南的友人。其中属于桂林和广西本地人士的有赵观文、曹唐、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靳永芳、李征凤、苏曼、罗文坤、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马君武、阚维雍、陈济桓、周子昆、白鹏飞、小飞燕、朱荫龙、周祖晃、梁漱溟、李任仁、李天佑、黄现璠、秦似、林半觉等人,仅占上列人数的十分之四,越到近现代,桂林和广西籍人士比例越大。祖国中原和江南名人和广西籍人士带来的多元文化,在桂林这块土地上交汇结合,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趋先进,为创造桂林和广西的历史文化,为保卫家乡抗击外敌,谱写了动人的篇章。如唐代李渤这位北方名士在桂林期间整修灵渠,修建风景,开发隐山名胜,和桂林人民结下了割不断的深情厚谊,当他奉调回北方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10]“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11]读后令人动容。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的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范成大在桂林为官期间政绩卓著,热爱桂林的风土文物,离桂后写下了不朽的名著《桂海虞衡志》,向世人介绍和宣传桂林。千百年来,北来文人名士和桂林人民有的是深情厚谊,看不到彼此有任何矛盾争斗的痕迹,是古代和谐社会的一个典例。多元文化在桂林互相交融,互相吸收,和谐结合,共同谱写了桂林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丰富多彩、和谐、团结、凝聚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三)各民族人民的和谐团结

作为祖国南疆明珠的桂林,今天包括了市区和十二个县,居住有数以百万计的汉、壮、苗、瑶、回、侗等各族人民。翻开两千多年来的桂林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联合、互相学习、共同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现象,而看不到社会内部发生的大规模起义争战、分裂动乱的情景;即使发生家破人亡的战乱,也是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反抗外族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战争,如清初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抗战时期的桂林保卫战等。这确实是在祖国历史上罕见的。

桂林各族人民两千多年来形成的汉民族永远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永远离不开汉民族、少数民族间也永远离不开的强大的和谐、团结,共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万年前桂林大地上居住的甑皮岩人创造了我国最早的陶器;桂林群山上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千多件摩崖石刻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具有汉、侗、壮、苗、瑶各族风格的拱桥、风雨桥、鼓楼、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错落杂处;灵川、阳朔、灌阳等地的汉族古民居与少数民族的干栏建筑交相辉映;造福人民两千多年的兴安灵渠成为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勤劳智慧的结晶;古代麻布、蕉布、竹布成为远销全国的受人民欢迎的衣料;壮医、瑶医、苗医、中医的结合提高了传统医学技术;彩调、傩戏、桂剧、文场的流行象征着各族戏曲的百花盛开;多种村规民约的并存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米粉、油茶和“桂林三宝”等名食名产创造了闻名的各族饮食文化;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爱乡爱国、热情待客的淳朴民俗传承了各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是在桂林这块神奇的祖国西南疆热土上,创造了和谐、团结、凝聚的动人历史,谱写了桂林历史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如果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大自然给人类留下的瑰宝;桂林两千年历史的和谐精神,则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成果。桂林作为世界驰名的风景旅游城和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两者不可分离,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创造出来的完美结合的典型。

广西学术界公认:广西历史文化具有“开放性或包融性,即开放的民族文化品格”;“宽容性,即宽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坚韧性,即坚韧的民族文化精神”;“创造性,即不断开拓进取的文化生命”。[12]这些文化特征在桂林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今天,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桂林历史上形成的和谐传统和精神必将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积极的影响,桂林和广西各族人民必将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取得伟大成果。

 

 作者简介:钱宗范,1937年10月生,江苏苏州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广西师大宗法与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获得国务院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清前期史、宗法文化史、地方民族史和史学理论。

[  参  考  文  献  ]

[1]翦伯赞:关于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北京:光明日报,1961.9.20。

[2]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一卷(前言),第3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8。

[3]桂林师专学报,2006.2;并收入中共中央党校主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论文集》,2007.1(将出版)。

[4]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5]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

[6]虞舜文化研究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2。

[7]百色学院学报,2007.1(将刊登)。

[8]黄家城、陈雄章主编:漓江史事便览·序言,第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1。

[9]沈丰明:历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画集),第1—162页。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4。

[10]李渤(唐):留别隐山诗。见黄家城、陈雄章主编:观石读史,第230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

[11] 李渤(唐):留别南溪诗。见黄家城、陈雄章主编:观石读史,第308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5。

[12]李彦福主编、钱宗范修改审定:广西历史文化·写给同学们的话,第1—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Qian Zong-fan(College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Tout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1,China)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钱 宗 范
上一篇:论士会在尧帝与刘邦间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