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1)
2013-12-08 01:35
导读:历史学论文论文,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
摘要:唐代中晚期方镇势力权重一时,以方镇为中心形成颇为特殊的幕府文人集团。本文通过分析幕府文职僚属和游历幕府的文士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可以看到中晚唐幕府文人的交游和诗歌创作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文人入幕的政治功利性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守选制度和官员铨选制度并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文人的政治出路,而节度使的奏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的入仕和再入仕的一条相对捷径。
关键词: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和创作;政治功利性
唐代中晚期,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蔚为大观,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和创作了多篇优秀的诗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删中晚唐文人入幕和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之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原因。
一、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原因
唐代科举新进士守选制和官员铨选制的严格规定和多不能按期实现是促使中晚唐大批文人入幕的直接原因。所谓“守选”,是指新进士获得做官资格,但不立即授官,而是居家等候吏部铨选。《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云:“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新进士守选年限一般三年,而且不一定在期满后授官,以致“半生守选,始遂一官。”唐代六品以下官员“凡居官必四考”,即在下一轮升迁改转前要经过四年四考。到中晚唐,很多官员即使考核满意也不能立即再任,而是要等吏部铨选。所谓“铨选”,是指吏部对守选期满的六品以下官员进行考选然后再任命职位。由于选人多,官位少,中唐以后,吏部铨选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竞争更加激烈,“国朝旧制,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以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由是选人停选,其数猥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调者。”
唐代官员奏荐制是解决守选期的进士和官员政治出路的主要途径。所谓“奏荐”,是指地方人员如节度使等推荐优秀人才到朝廷做官。中唐以后,朝廷限定奏荐的次数和人数,奏荐由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咸通十二年(871)规定奏荐人数每道每年不得超过两人,河东道等大道不能超过三人,同时采用考试办法。朝廷虽然加大了对奏荐的严格限制,但中晚唐方镇势力扩大,不仅可以自辟僚佐,而且可以自主奏荐幕僚,即使布衣也有机会被奏荐授官。
河东府(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和河中府(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是北方的两个雄镇,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北抵制回鹘,西与朔方节度使成犄角之势抗拒吐蕃和突厥,东对河北三镇形成制约,朝廷往往派重臣镇之。笔者统计,以高官身份出镇河中府的有郭子仪、李怀光、浑瑊、张弘靖、崔铉、郑光、杜审权、王重荣和朱全忠等。出镇河东府的有:皇室成员信安王李祎;宰相李暠、杜暹、辛云京、张弘靖、李程、康承训、郑从谠、萧邺、李蔚、张说、王缙、裴度;由河东节度使升至宰相的张嘉贞、马燧、李克用等。节度使为培植势力、播显声名,往往乐意奏荐攀附他们的优秀文人。因为河东和河中两雄镇可以比普通方镇多奏荐一个名额,仕途失意的文人趋之若鹜,期望借助府主声名实现政治功名,所谓“士君子之发令名,沽善价,……盖视其府之轻重耳。”
正是守选、铨选和奏荐制度促使大批新及第进十和守选官员及落第文人选择了入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因而,抱着政治期盼入幕的文人的交游和创作就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
二、幕府文人交游和诗歌唱和的政治功利性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幕府文人府事之余诗歌唱和,在文化精神生活娱乐的同时,也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盟。
出镇河东府的朝廷重臣多选拔优秀人才充幕僚,在太原形成一个个文人集团。如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张弘靖节度河东。“公府政多暇”(韩察《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全唐诗》,下同),某日与幕僚登太原某一山亭。张弘靖首作《山亭怀古》一诗,随从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察、节度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崔恭、观察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崔公信、节度判官、监察御史高铢、节度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及给事中陆瀍、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尚书左臣张贾均有和诗。张弘靖“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诗表达了自己不能归隐山林,只能寄托于山水的心声,幕府文人的和诗也纷纷表达了隐逸的雅趣,如“轩冕迹白逸,尘俗无由牵”(韩察)、“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崔恭)、“於焉悟幽道,境寂心自怡”(陆瀍)、“兹焉得高趣,高步谢东山”(高铢)、“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李德裕)。幕府文人“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的行为正是他们寻求政治出路的功利性创作活动。
乾符中(874—879),北塞受到阴山府沙陀都督李国昌部族的虎视和侵扰,为安定北塞,僖宗诏命宰相郑从谠制之,并允许“自择参佐”。郑从谠本身是弘文馆大学士,所选幕僚多为文人,“乃奏长安令王调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崇龟为节度判官,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赵崇为观察判官,前进士刘崇鲁充推官,前左拾遗李渥充掌书记,前长安尉崔泽充支使。开幕之盛,冠于一时。时中朝瞻望者,日太原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他们形成的文人集团免不了时常诗歌唱和。郑从谠在河东府“知人善任,性不骄矜”,如重用大将张彦球,“累奏为行军司马。及再秉政,用为金吾将军,累郡刺史。”中和二年(883)郑从谠离开太原时,提拔书记刘崇鲁知观察留后事。郑从谠对幕僚的重用和提拔对其幕府文人而言具有极大的政治成功可能性。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河中府地处关中与河东交界,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在军事地位上与京师唇亡齿寒。
建中二年(781),赵惠伯为河中节度使,在鹤雀楼与幕僚展开了一场诗歌唱和。幕僚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于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宁文邈,前栎刚郡郑鲲,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邠,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于前轩。”可知当时畅诸首唱《登鹳雀楼》诗,众人相继和之。李翰序即就是对府主政绩和礼贤行为的称颂,同时也赞美了同僚的文名和佳篇。
兴元元年至贞元十六年(784—800),浑以相位节度河中。浑瑊常在重大节日与幕僚游历宴饮。“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其时为河中元帅府判官,是浑瑊幕府文人集团的主将,写有大量奉和诗,《全唐诗》收录有10首。这些诗歌或歌颂浑碱平叛功勋,“玉筵秋令节,今钺汉元勋”(仇日奉陪侍中宴白楼》)或写宴饮场面的歌乐,“艳艳风光呈瑞岁,泠泠歌颂振雕盘”(《春日喜雨奉和侍中宴白楼》);或向府主敬酒表达谢意,“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仇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围绕在府主周围的幕僚“俨然冠剑拥成林”,他们一起饮酒观舞,赋诗助兴。“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描写的就是宴饮中诗歌唱和与歌舞表演的欢乐场面。卢纶是在位居下僚的情况下入河中府的,他的奉和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功利性。
三、幕府文人政治得失间的个人咏叹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中晚唐文人入幕意在寻求仕宦升迁,但入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异日入为大大公卿”。事实上,入幕给文人带来的往往是期望和失望的双重压力和巨大失落。长期滞留幕府,怀才不遇的感叹难免通过诗歌创作宣泄出来。诗人卢纶的遭遇、心态及创作就是这类幕府文人的典型。
卢纶一生命运多舛,宦海浮沉。约大历六年(771)卢纶受到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大历十二年(777),元载被赐死,王缙被贬,卢纶受累去官。兴元元年(784)入河中浑瑊幕为元帅府判官。贞元十三年(797)秋,被超拜为户部郎中,约第二年卒。”在河中府十三年的军幕生活中,卢纶创作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一个幕府文人在政治上的期望和失落的起伏心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韩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