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代隐士的处世态度(2)
2014-01-16 01:22
导读:王莽篡汉后,“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从维护传统的正统思想出发,不事二姓,尤其是新莽篡汉,名不正,
王莽篡汉后,“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从维护传统的正统思想出发,不事二姓,尤其是新莽篡汉,名不正,言不顺,千夫所指,士人旨当其冲。这里可能有身家利益的考虑而远害避祸,所谓的“违患之远也”,但这不是主要的。新莽篡汉是两汉之际的特殊现象,从这特殊的政治事件之中,说明了隐士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原则。
从东汉开始,正史文献中没立了《逸民传》,说明隐士作为一个重要阶层而为史家所重视。“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光武帝求贤若渴,非常动人。两汉之际有个叫周党的,新莽篡位,“托疾杜门”,守节不仕。及光武即位引见,他“伏而不谒,自陈愿守志,帝乃许焉。”不料,博士范升奏毁周党,“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认为他是“私窃虚名,夸上求富,皆大不敬。”光武将其奏疏以示公卿,并下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后来周党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与周党类似的还布一位王霸,少有清节。王莽篡位他弃冠带,绝交宦。光武即位后,征聘他为尚书,他“拜称名,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后来,他隐居守志,茅屋蓬户,屡征不至。周党和王霸不卑不亢,坚持大节,淡泊名利,不媚不畏,个性很强。而光武帝又是胸怀大度,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很有古帝王气象,客观上为隐士们提供一个宽松容忍的政治。这是隐士的最佳机遇,是隐士们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时期。这一点从严光身上更能看出来。《后汉书•逸民传》载: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光武即位后,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光武帝思其贤,多次遣使重聘而后至。司徒侯霸(字君房)与严光是旧交,他派候子道给严光送封信,“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抢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侯霸官至尚书令),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光武当天即亲临严光住处。“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竞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光武帝又请严光进官,二人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其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由此可见,严光的处世态度,在隐士阶层中很有代表性。不怕权势的逼迫,抵制富贵的诱惑,坦然接受贫贱的折腾,这是隐士在处世态度最基本的方面。
ぃ鄄韦A考A文A献] [1]《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汉书•逸民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4]《汉书•王巩两龚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