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桐梓县境土司与土官的研究(2)
2014-04-11 01:05
导读:因复以珍州名云。 这是今桐梓境内土司土民存在史实中,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正史记载。这足以证明今桐梓境内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
因复以珍州名云。”
这是今桐梓境内土司土民存在史实中,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正史记载。这足以证明今桐梓境内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骆解仅有两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遗在今桐梓境内,遥想千年前,骆氏两土酋内附时,所纳之土定当不止于此,许应包括今正安、绥阳、道真和桐梓四县的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否则,朝廷岂肯以一弹丸之地,在已废多年后复以珍州为名,并封其为副长官,后改称真州副长官。
在今桐梓县境内,川渝黔交通重镇松坎场,有一处史志学界公认的古迹:贵州省境内仅次于遵义县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
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该堰中部一侧悬崖之上,镌刻着一通摩崖,上书:“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此乃今桐梓县境内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铁证。这里的文字和实物都明白无误地记述了,元代有张姓长官曾经镇守此地,并开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场后石壁三里而入沙湾之田,右沿马鞍山而入黎氏坝之田。……溉田多亩。”虽然,至今我们尚未能考察到该张长官的名讳、职衔、何方人氏、任免时间等等,但有几点则是明确的,即张长官确有其人,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确有其事,摩崖犹存石壁,堰水依旧溉田,民众还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张。
“《遵义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顺元蛮夷官,后有管番民总管。其属诸等处注云,各设蛮夷军民长官,播州军民安抚司所属当亦然。史载府一,等处十九,不称等处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处,桐梓县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达涪州,即其地。……据此则桐梓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处矣。”(末句见民国《桐梓县志·土官》)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此外,根据家族谱志记载,自元朝起,陆续又有些来自中原的豪雄大户,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战功分封为“世袭其守,永镇边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成、娄、梁、赵等大族。
五、桐梓县境存在过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县境内,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成、胡(在桐梓方言中,通称令狐为hu)、杨、赵、王、张”的口诀,以前没做深究,天然以为就是藉此通称桐梓的大族,但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丁兴旺分布亦广,并不亚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内。近来反复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仅仅是没有包括下娄化里的娄、梁二姓而已。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娄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时上下娄化里几乎就是今桐梓县全境。所以,可以认为,在土司土官全盛时期,桐梓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娄化里的成、令狐、杨、赵、王、张和下娄化里的娄、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则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从外地迁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万人口中,早已无一本来意义上的土著、原住民了。关于这一点,虽然史无明载,但根据现有方志及各姓族谱所载,即可互相佐证之。仅引述于后: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瓮安县志》云:“会南诏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帅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犹)崇义其一也。”令狐、成、赵、娄、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境,以归化司名之,隶于杨氏播州。但事实上,该五姓以各种原因均未就任,又几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种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犹崇义“封于瓮水”“设司江界河”。其后一支迁桐梓元田坝,五世孙犹道明中进士在朝廷供职,殁后葬于桐梓元田坝,其地有犹道明故宅读书处及其墓。(《犹氏族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其中,杨氏因其统辖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为当然之义,且以其贵族身份行土司之权也是必然,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则情况各别。此下将详述之: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然而,当日桐梓,仍旧夜郎。时隶播时隶珍时隶渝之南平军,播有宣慰宣抚安抚各土官,……惟桐梓由州而县由县而驿,上而长官下而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郑氏葛孙后裔、骆氏世华文贵,仁怀之袁鐤可以确定其地确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远方策无存,仅据父老之传闻,乡里之遗迹,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载:“唐僖宗乾符二(应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师(十四姓)诸公入播,平南蛮反叛,奋战六年,平定南诏,帝命平南诸将永镇边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传二十余代,历时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岁(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铁头僧诱惑诸夷作乱,帝命我昌公祖率师平播,力战数月,败铁僧于鼎山城。播地平定捷报传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将军,都戎指挥使,赐地夜郎里溱水涧坝(今三座寺上坝一带),领照为业,定居至今。”
“于元须(顺)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乌黎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乃送灵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铺途中,绳子突断,灵柩坠地,经三续三断,故停柩于此。又名栖丧铺。请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测定朝阳山腰(今三座村后泥坝)为昌公安息之所,其谭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传代二十余世。”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心斋随笔》载:唐时入播七姓,……之后当亦世为土官,今无考矣。县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册:唐僖宗……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卫将军,总领镇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其后裔成昌,在元时敕封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赐剳安居。子成俊袭职,籍管提调重庆播州等处地方。三世成嗣宗袭职管军,升授同知都匀军民府司马大夫,又授云骑尉,升奉议大夫。其墓俱在涧坝村,子孙世居,其官称不可晓。”此即成氏于分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为土司。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令狐姓:《令狐氏续修谱志》及《令狐氏史话》载:“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頡第四十九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左护卫将军,偕同杨端、成展、安增、郑畋、罗荣、骆世华等七将军领兵入播,,奋战六年平服南诏后,官拜左护卫将军,镇抚播地。后加封为西川节度使,世袭相传,并奉旨永镇边陲。令狐滈殁后,国葬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其子令狐振袭爵,任左护卫将军,镇守葫芦关等关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维新,配谢、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时即公元1368——1398年期间,四川阆中人,令狐元任镇殿将军、义勇侯,监管粮饷,督军事。时年七十多岁,率子益、孙彪,平乱入播。益袭父职。武回山西原籍猗氏县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孙彪,平溱、播二州,大战捷阵溪,智夺鼎山城,功成留守,镇抚播地。”“……智诛蛮僧,安抚余众,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获功,受赐永镇边陲。其子孙世承祖业,后世居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为多。”“子益孙彪俱世袭,曾孙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军民事。生八子,钦、鉴、镜、钟、锡、铨、鏞、钢。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坝团圆堡(即今桐梓县城南三里旧城坡南侧)。”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迁、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传承至今的历程。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鼎山城土官 (黄志)明初明玉珍据有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