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2)

2013-04-26 01:29
导读:(二)、规范学科课程,体现地理科学专业的科学性 学科课程是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不管课程体系如何改革,它总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通

(二)、规范学科课程,体现地理科学专业的科学性
学科课程是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不管课程体系如何改革,它总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合格”应当是针对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而言,对于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需要加强而不应削弱。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地理”二字必须坚持。体现地理学学科性质与专业特色、反映地理学科概貌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保持相对稳定。为此,课程设置应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加强专业理论课程[33-35]。
建议将地理科学导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5门课程定为学科核心课程。
(三)、采用课程模块——课程群方式设课
综合陕西师大孙根年先生和湖南师大杨新先生的研究[36,37],我们按课程体系——课程模块——课程群来组织设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四个模块来进行设计,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扩展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又分为基础课程群、自然地理课程群、人文地理课程群、区域地理课程群、地理技术方法课程群、地理教育课程群六大课程群。在每个课程群中精选几门主要课程。考虑作以下几点调整:(1)对自然地理6大部门进行学科交叉和内容重组,按固体地球系统、流体地球系统、生物地球系统认识地理环境;(2)取消地球概论,在地理科学导论中增加地球科学基本知识,有利于加强专业入门教育。共开设地理科学导论、测量地图学、地质地貌系统、气候水文系统、土壤植被系统、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计量地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地理教学论共14门专业必修课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整理)
(四)、提高选修课的数量与质量
选修课程是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程的开设既关系到专业教育的视野、层次,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通用性。
一方面,广泛开设各种类型专业或应用选修课,选修课数量应与必修课数量相当,尤其是要增加可供选修课程的数量,可供选修的课程门数是要求选修课程门数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还应当提高选修课的质量,改变选修课“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随意性大、可选性差、计划难实施的状况,建议将选修课程系列化,每一方向设置4-5门相关课程,以改变以往选修课“蜻蜓点水”,缺乏广度与深度的状况。可考虑开设如下方向系列选修课程:地理教育方向、城乡规划方向、旅游开发方向、自然资源开发方向、人文地理方向、地理技术方向、土地资源开发方向、环境保护方向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至少2个系列的课程。此外,选修课因类别不同,有的难以形成系列,带有相对独立性,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这些课程就可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开设。专业扩展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本文所列仅供参考,各院校可根据师资条件及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点自由设置。
(五)、加强人文地理课程
地理学的发展应当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人文地理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具有更直接的作用[38]。在课程设置上,为改变人文地理相对薄弱的现象,采取适当削减自然地理课程课时数,设置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两门主干课程,并开设如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地理类选修课程,使人文地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同时,在教学中加强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加入人文观念,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重视自然地理基础。经济地理学方面,应当与国际接轨,除继续关注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各产业以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经济,甚至是当前金融问题;除关注经济现象的空间分析,还应当关注经济现象的时空结合分析,考虑到与“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39,4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
(六)、注重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部门地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点,说明有关区域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熟悉区域的地理情况。目前,湖南高师院校都对传统的区域地理四大块(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世界自然地理)进行了改革,合并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但也仅仅是将原有两门课程略加缩减合在一起,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综合,仍然是一些区域地理现象的罗列。我们建议重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突出区域性、综合性、人文与自然的统一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区域观念与整体观念。此外,加强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可选择一个典型区域,对该区域进行人文、经济及自然地理的综合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和综合能力。
(七)、加强地理技术方法类和应用类课程
地理科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与扩张和地理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利用要求在地理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大两类课程比重,一是地理学技术方法类课程,如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课程;二是地理学应用领域的课程,诸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规划等。各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不应当继续在选修课中开设,应当设为必修课,且要保证足够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另开设地理技术方法系列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对地理科学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应用类课程也是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方式来开设,但在设置与安排上,应使地理类课程与应用类课程保持合理平衡,如果地理类课程过多,使学生难以获得应用方面或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知识,反之,则使其失去地理学科的性质,有舍本逐末之嫌。要注意市场的需要,但又要在变化的市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随俗而不媚俗。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八)、积极建设特色课程
各院校应该在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单位在地理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上的传统与优势方向,开设特色课程,以课程系列或课程群的形式开出选修课,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不仅体现了一个系的特色,还能培养学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以及相关技术和能力。如湖南师范大学可发挥本校自然地理的学术优势,依托省内唯一的自然地理学硕士点,开设自然地理或自然资源开发系列选修课程;湖南科技大学则可以考虑凭借区位优势,依托省内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开设城乡规划系列选修课,与湖南的经济建设相适应;衡阳师范学院则可以考虑开设人居环境学、聚落地理学等相关人文地理系列选修课,充分发挥该校在人居环境学方面的研究专长;湖南文理学院则可以开设以洞庭湖区研究为专题的土地资源开发系列选修课,因为该校所在地——常德市,正是位于洞庭湖区,且该校又承担了关于洞庭湖区专题研究的国家级课题,有着独特的环境特点和研究基础。
上一篇:函数概念的“源”与“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