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环境对农村水电发展的影响分析与建议(2)
2016-07-07 01:01
导读:2、20世纪60年代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下,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内容日趋丰富,主要有:1、强化了农村水电管理机构。1963年,中央批准在原
2、20世纪60年代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下,农村水电发展的政策措施环境内容日趋丰富,主要有:1、强化了农村水电管理机构。1963年,中央批准在原水利电力部设立农村电气化局,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农村水电管理力量;2、及时纠正了“大跃进”对农村水电的影响;3、1963年,部分地方开始实行“以电养电”政策,即国家投资部分所得利润继续用于农村水电建设。4、1969年国家农村水电建设实行“小型为主、地方群众自办为主、设备地方自制为主”,国家在资金与主要原材料上给予补助。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促使农村水电发展年新增装机规模越来越大。除1961年因大跃进时期产生大量报废电站而出现负增长外,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由5.1万千瓦持续增加到51万千瓦,平均年增装机5.8万千瓦,是1950年代的近4倍。
3、20世纪70年代
这期间,除沿用60年代的政策措施外,国家根据当时农村对电的迫切需求,为农村水电发展制定了不少新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由实践总结而来的、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谁建、谁管、谁有、谁受益”政策(后发展为“自建、自管、自用”方针);2、国家加大资金补助额度。对单机500W以下的电站平均每千瓦补助150~200元,相当于电站总投资的20%;对单机500W以上电站补助电站总投资的40%~60%,设备列入计划供应;3、保护小水电电量上网,要求大电网积极支持农村水电站上网,农村水电站并网后所有权不变,大电网收购小水电的电价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措施环境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地方、集体和群众举办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农村办电的能力,使农村水电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村水电年新增装机规模由1970年的1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79年的106万千瓦,年均增加装机56万千瓦,取得了历史的新突破。同时,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633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电力总装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国家针对农村水电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续执行以往行之有效的“自建、自管、自用”方针、“以电养电”政策等外,国务院批准水利部通过发展农村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从1985年起,国家每年补助资金1亿元支持农村水电建设;在税收方面,对缴纳所得税确有困难的,可给予定期减征的照顾;对农村水电实行低息贷款,还贷期可延长到10年;农村水电供电的县,实行“发、供、用”统一的管理模式;1989年起,开始对农村水电建设实行专项贷款,初期贷款规模为2亿元以上。良好的政策措施环境加快了农村水电的发展速度。农村水电年增装机由42万千瓦持续增加到96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66.5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1236万千瓦,相当于全国1960年代初电力总装机。
5、20世纪90年代
1990年至1998年期间,国家对农村水电继续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实行投资补助和“以电养电”等政策;继续对农村水电提供专项贷款,贷款额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0多亿元;自1994年起对农村水电增值税实行6%政策,低于国家17%的税率。这一时期是农村水电发展政策措施环境的最佳阶段,促使农村水电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新增装机由67万千瓦持续增加到1998年的15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8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多万千瓦,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
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家将水利部水电建设和管理职能划出。下半年,国家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工程实施伊始,大电网对农村水电企业进行上划、代管,大电网垄断市场加剧,农村水电“自建、自管、自用”、以电养电、6%增值税等方针政策难以得到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环境的破坏对农村水电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包括外商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在投资农村水电时持驻足观望态度,不少地方的农村水电发供一体的独立电力系统受到破坏和瓦解,农村水电行业发展处于历史最低潮,连续7年持续增长的势头被遏止,并由1999年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