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
2016-07-09 01:08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发布时间:
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
发布时间:2003-3-22作者:秩名
一.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1.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8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从1902年起,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进行有关绘画、透视和手工及材料工艺的课程。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批学子到西方接受工艺设计教育,学习包括染织、陶瓷、图案等专业课程并回国执教。他们将30年代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法国、日本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成为以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以工艺美术和设计为主的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染织艺术、陶瓷艺术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当时情况下,设计教育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5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美术和艺术院校、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职业中专在内的设计教育体系。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大多是政府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外饰和室内装修、以及配合
政治宣传的展示活动,为企业服务只是围绕轻工业的少数产品,设计被认为是装饰美术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将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在将近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中断,设计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政府曾经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只是把设计看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的典型认识,对当时还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一口号对企业和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1974年,在政府要求下,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者和汽车制造界的工程师们被组合起来,共同针对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进行国有汽车产品的开发,根据当时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工业美术的概念。1977年,当漫长而黑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高等教育体制,工业美术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当时的工业美术系中设有两个专业,即室内设计和轻工产品造型设计。1984年该系分离为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系,使工业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系。与此同时,
湖南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工业设计系,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该系的院校。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2.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1)创立与启蒙期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和
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工业设计系,并邀请了吉冈道隆等日本设计教育家来华讲课,在国内开始了工业设计传播的历程。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受之教授开始宣讲西方工业设计史,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
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在这个时期中,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而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者向社会各界举办了大量的工业设计讲座,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在普及工业设计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阿瑟.普洛斯等国际设计界的著名教授来华讲学,表明国际设?平逃界与中国设计教育界开始了更多的交流?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