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状填料生物氧化预处理受污染水库水(1)(2)
2017-08-17 02:43
导读:试验期间原水为中性偏酸性,未对处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3 试验结果与分析3.1不同填料间距的净化效果对比 试验选用了2种填料间距,其运行工况如表
试验期间原水为中性偏酸性,未对处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3 试验结果与分析3.1不同填料间距的净化效果对比
试验选用了2种填料间距,其运行工况如表2,净化效果见表3。
表2 不同填料间距的运行工况填料间距(mm)水力负荷[m3/m3.h)]气水比
70
451.06~1.27
1.06~1.700.83~1.00
0.57~0.83
由表3可以看出,45 mm间距填料的预处理装置在水力负荷较高、气水比较低的条件下,嗅阈值、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锰、色度、藻类、浊度等方面显著优于70 mm间距填料的预处理装置。
表3 不同填料间距去除效果项目填料间距(mm)进水出水去除率(%)
水温(℃)45
7031.3
26.021.3
13.826.9
18.7
ph45
707.03
7.466.21
6.486.65
6.907.22
7.516.28
6.576.77
6.87
嗅阈值45
7060
2525
640
1240
156
617
780.0
50.033.3
0.056.7
45.0
氨氮*(mg/l)45
702.73
3.940.55
0.441.68
2.320.32
1.200.07
0.080.17
0.5894.5
94.184.5
63.189.6
75.2
高锰酸盐指数(mg/l)45
704.87
3.861.85
2.582.97
3.013.52
3.621.47
2.072.27
2.6657.8
23.37.2
1.223.4
11.5
锰(mg/l)45
700.52
0.990.11
0.080.27
0.300.21
0.62<0.05
<0.050.11
0.1689.6
74.335.3
0.160.1
46.3
色度(度)45
7080
4213
1931
3244
268
1517
2062.5
57.126.7
5.344.8
37.3
亚硝酸盐氮(mg/l)45
700.790
0.2800.009
0.0120.156
0.1580.714
0.1760.001
0.0020.041
0.09997.1
84.63.3
-103.873.9
37.3
藻类(104个/l)45
703800
63372
70847
317360
1469
990
5294.2
97.066.1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2.989.3
83.6
浊度(ntu)45
7043.50
32.003.32
4.497.83
8.394.81
19.001.17
2.502.05
4.6692.9
62.420.9
18.473.8
44.4
uv254450.08260.06450.07530.07850.03730.065753.84.012.7
注 *忽略原水氨氮<0.40mg/l的数据。
3.2 对不同水质的净化效果
3.2.1有机污染物
采用高锰酸盐指数作为反映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试验期间高锰酸盐指数一般为2~4 mg/l,少数时候接近5mg/l,平均3mg/l,属ⅱ类至ⅲ类水体。
生物接触氧化池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表现为:随着生物池运行历时的增加,去除率逐渐增大,说明生物膜成熟,活性增强;填料间距减少(比表面积增大),生物膜量增大,去除率升高;去除率亦随进水浓度的升高而增大。
3.2.2浊度
试验中原水浊度变化较大,而出水浊度变化范围远小于原水。生物接触氧化对浊度的去除主要靠生物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絮凝作用,一般运行稳定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可以去除50%左右的浊度,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池不仅能除浊,而且对常规处理工艺实际起到了调节水质的作用。
3.2.3锰
生物接触氧化对锰的去除效果较好,主要是靠曝气的作用将mn2 氧化成mn4 ,并有生物氧化作用。生物接触氧化装置出水锰为0.21~0.05 mg/l,平均0.11 mg/l,再经常规工艺处理可达到0.10 mg/l以下。
3.2.4藻类
试验对水库水藻类种属及在水库中的竖向分布进行了分析,其藻类种属60个左右,以隐藻、针杆藻、颤藻、兰纤维藻为主,占总量的70%左右,其他种属的藻类约占30%。藻类在水库中的竖向分布大致为表层藻类种属多、数量大,沿水深的方向逐渐减少。表4为生物接触氧化池对不同藻类种属的去除率,可见其对不同藻类去除率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