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迁移理论在《建筑构造》教学中的应用
2017-08-31 03:05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谈学习迁移理论在《建筑构造》教学中的应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理论,论述了在《建筑构造》课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理论,论述了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方法,把新的学习和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联系实际生活,发展学生迁移能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及学习迁移在培养
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习迁移;建筑构造;教学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1]。它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各高校
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必考专业科目。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概念多、原理多、规范多、图形多,抽象而枯燥,难懂又难记。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指导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理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不只是学习一种知识,而是同时或相继学习多种知识。在多种知识的学习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随处可见。这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所谓的学习迁移。《论语·述而》中,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现代认知
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进行迁移前所掌握的知识,叫做源知识;学习者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叫做目标知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发生的重要条件。首先反映在其知识组织的水平上。从知识内在的本质特征入手,组织的认知结构越清晰、稳定,其组织水平越高。其次还反映在经验的丰富性上。具体而丰富的经验对于迁移的产生是非常必要的。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除了具有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以外,具有大量的具体经验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3]。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就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迁移,发现迁移的规律,树立学生的“迁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概括水平,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和概括问题,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把握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找到新旧学习情境的共同点,通过“学习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大学排名 2应用
要学好《建筑构造》,“理解”是关键。就这门课程而言,它涉及到中学的
数学、物理、
化学、
植物学等知识,也涉及到大学的建筑制图、建筑
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在这里,《建筑构造》是目标知识,其他相关课程为源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强调这些知识与本课程的紧密联系,注意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与贯通、交叉与重叠,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背景知识(即源知识)的资源,促进对本课程(即目标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达到顺向迁移的效果,并且反过来加深对源知识的领悟与消化,即逆向迁移。
笔者将《建筑构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迁移实例归纳为三类:其他课程的迁移、本课程前后内容的迁移和生活经验的迁移。
2.1其他课程的迁移。楼梯剖面的快速画法就运用了几何作图的原理;被动式太阳能通风保温隔热墙就运用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原理;用化学中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帮助理解温差结露的原理;水、土壤的热容量大及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解释为什么蓄水和植被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好。特别要注重在多情境中教会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变通,帮助学生积累迁移的经验,尤其是过去知识在当前情境中的应用及当前知识在将来情境中的应用,为学生积累迁移经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感性迁移体验”通过实际应用上升为“理性迁移体验”。在讲门式刚架的应用时以北京机场候机楼的钢结构三铰刚架为例,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钢柱下小上大,对横梁上掏的洞也只视为是室内设计的需要。若将门式刚架的弯矩图对照起来看就不难理解了,梁柱刚接,此处弯矩最大,构件截面也最大,柱和基础铰接,弯矩为零,此处截面自然最小;联系到受弯构件的中性面概念,中性面附近的材料受力很小,掏些圆洞既能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又能丰富室内空间。这时,学生也感受到曾经忽视的《建筑力学》知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空间形态,也更加重视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