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中国信息化进程的思考与对策(3)
2017-09-14 02:22
导读:毫无疑问,在短短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由于,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
毫无疑问,在短短10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由于,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数字鸿沟”有加深迹象
何谓数字鸿沟?简单地说,数字鸿沟就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也就是由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把握的多寡而出现的差距现象。中国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数字鸿沟。
2000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研究职员曾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以及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来测算信息能力大小。他们根据构造的信息能力指数测算基本模型和指数体系,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能力进行了测算和比较。测算的结果表明,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是世界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日本信息能力指数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信息能力较低的国家行列,得分都不满10分。这些国家的信息能力相当于美国的13%以下。其中,中国的信息能力更低,得分仅为6、17分,仅为美国的8、6%;就是与韩国和巴西相比,也分别只有它们的15、3%和40、2%。在进行比较的28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在信息技术与信息设备利用方面排在亚洲前列外,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均只能忝列末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更让人震动的是,还有数据表明: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美国在传统产业经济方面的差距固然缩小了,但是在信息经济方面的差距却反而越拉越大。1995年至2000年,中国电脑拥有量1590万台,均匀每万人有88台电脑;美国电脑保有量1、641亿台,均匀每万人拥有近5000台电脑,普及率是中国的55倍。1995年底,美国网民数目为600多万人,2000年7月,已经达到1、37亿人;1995年底中国网民数目为8万人,2000年实际数目为1000万人左右,差额仍然有13、7倍。近年来,在由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开发研究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所作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也连年下滑:1998年排名第13位,1999年大幅度下降至25位,2000年又下降至28位。今年,有关imd对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的消息虽未看到,但继续下滑的趋势可能仍未遏制,由于已有消息传来,在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中,中国的排名又比往年下降了2位,跌至33位。imd有关科技竞争力的排名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造成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信息产业的结构还不尽公道,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信息化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平衡状态;信息人才(尤其是信息治理人才)短缺,政府资金投进不足,公众对信息化重要性熟悉不够,等等。
2、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题目突出
中国信息能力固然处在极低的水平上,但在中国国内,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之间的信息化也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这种地域性信息化不平衡现象的表现是,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例如,在中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如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到2000年上半年,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40、6%,而没有电脑的家庭,有62、5%已有购买电脑的意向。即便是已有电脑的家庭,也仍有近22%想购买新的电脑。最近,又有媒体表露,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就占全国总数的 62、33%,而排在后十名的省市加起来也只有4、36%。假如按域名来计算差距更大。这种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事实说明,不仅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数字鸿沟,而且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题目也已严重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