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产业化(2)
2017-09-14 06:07
导读:1、一个基本的历史判定:中国产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已经过往 在新型产业化的意义上理解农业现代化,一个关键判定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否到来
1、一个基本的历史判定:中国产业化的原始积累阶段已经过往
在新型产业化的意义上理解农业现代化,一个关键判定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是否到来。
这自然涉及如何看待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的本质是,让农业、农村、农民为传统产业化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表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半个世纪来通过剪刀差,为产业、城市和市民,进行了高达6000亿元的资本原始积累。
如今,中国产业已经充分地具备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能力,再靠三农积累原始资本,不仅从公平上说不过往,从效率上也会带来负面作用。从宏观经济效率角度说,假如再不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让农民走出“活动性陷阱”(借用资本概念,指农民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一个最直接的恶果是,将使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越来越突出,终极造玉成社会的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就是结束以城市为中心的中国产业化原始积累阶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城乡之间,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置资源。
我所说按效率原则公平地配置资源,既不是指传统产业优先配置,也不是指国民收进再分配,而是指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正常的要素活动。举例来说,很多农民由于缺乏资金而失往很好的市场机会,这对信贷资源公道使用也是损失。现在一方面停止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另一方面通过邮政储蓄变相吸收农民自有资金,里外里造成向城里抽吸三农资金。这种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应该结束了。
只有对历史发展阶段做出正确判定,从消解二元经济的战略高度进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产业化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才能破题。
2、信息化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新型特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假如我们从战略全局上解决了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大政方针题目,接下来就是路径选择。一条是传统的产业化道路,也就是用产业化的思路往解决三农题目;另一条是新型的产业化道路,就是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特点,加到原有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之中,走出一条“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对于后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发展“农户 信息”模式,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根本矛盾,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不同方式,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不同路径。传统产业化的路径,是用产业化的思路解决这个矛盾。典型如“公司 农户”模式及其各种变体,都是将家庭经营,嫁接在按产业化原则运作的组织之上。我以为,新型产业化要求的农业现代化,要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信息化。具体说,就在是原有的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发展“农户 信息”模式,将家庭经营与市场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从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上化解市场不确定性,实现传统农业从风险厌恶型向机会把握型转变。
目前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题目是,市场经济信息,不能适应地区差异、个体差异情况,不能把握具体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不是由于信息本身没用,而是这种信息,只是大路货的传统信息,还不是信息化意义上的信息。信息化意义上的信息,是编码化的信息,是用信息技术激活的信息,技术在这里的作用,是降低信息的交易用度,使个性化信息的本钱得到有效降低。所以农业信息化总的思路,不是一般泛泛地提信息,而是琢磨如何使个性化信息的本钱得到有效降低。假如大的思路不对头,信息化就会越干越没劲。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假如说农业产业化解决产业化题目,那么就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旨在降低产业化的交易用度,解决的是新型产业化题目。
第二,寻找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生态农业与高附加值农业,增加农业收进,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的农业现代化,除了改造传统农业,一定需要沿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