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2)
2017-09-15 03:36
导读:中在克节前后、夏季前后、秋收前后,一年三个小周期;常年外流多以春节为界,一年一个 大周期。常年外流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多数,而且外流
中在克节前后、夏季前后、秋收前后,一年三个小周期;常年外流多以春节为界,一年一个
大周期。常年外流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二、三年
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14〓外流方式以农村劳动力自发带动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往城市寻找新的职业,在初始阶
段大多数是自发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往碰运气,一旦找到了工作,站稳了脚跟,便利
用各种关系相互联络,牵线搭桥,将亲朋好友先容到自己就业的单位,或结伴经商,从而逐
渐开成了以血缘、地缘及人缘关系为纽带的务工群体,他们的自组化程度逐渐进步。外流劳
动力不仅感受到先行外流劳动力的示范效应,而且获得就业信息,并按受先行劳动力提供的
就业、住宿等方面的实际帮助。1993年,农村劳动力外流,由本地农民带出的占396%;自
发外出的占315%;由外地亲戚朋友先容出往的占315%;外来职员招工外流的占14%;
由村集体安排外出的占38%;由政府或民间职业先容安排外出远占35%。
15〓外流从业的非农化和低层次的多样化。在外流劳动力受雇对象上,乡镇企业占168%
;经常变换工作,不固定从事某一职化的占141%;城市私营企业占129%;国营企事业单
位占112%;独立或合伙从事个体工贸易占114%。在从业结构上,从事产业(含手产业)的
占399%,建筑业占419%,贸易服务业占116%,农业占51%,交通运输业占15%⑧
。外流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偏低,与城市就业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主要在“廉、粗、重、脏
、苦、险”等岗位就业。据调查进进北京市劳务市场的105万皖籍农民工,从事个体饮食
业的有45万人,占总数的429%;建筑业8800多人,占总数的83%。安徽六安地区约有2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0万外流劳动力在江、沪、浙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占六安地区外流劳动力总数的21%⑨。
16 外流劳动力的群体结构特征:(1)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外流劳动力中男性占721%
,女性占279%,性别从为258X100,高于流出地农村总劳动力108X100的比率,(2)以35
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其比重占到718%,高出流出地比重205个百分点。(3)
高于流出农村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文化结构。外流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
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分别比农村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高2个和124个百分点
。(4)技术素质构成高。外流劳动力有技术特长的占337%,比农村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高1
68个百分点。
2劳动力外流的动机机制
21〓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大规模外流成为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促
使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包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
任制,一方面进步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给农民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使农
村潜伏剩余劳动显化,加重劳动力剩余程度;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政策,答应农民自理口
粮、自筹资金到集镇就业落户;粮食生产的发展,使粮食市场逐步放。这些强化了农村劳动
力外流需求,使农村劳动力在就业、生存上的限制逐渐减少。另外,城镇中对住房、医疗、
教育等福利和保障体制的改革,又使人们生活中的商品货币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对农民在城
镇中就业和居住的实际制约,也逐步减除。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外流在政策上得到保证,能够
较为自由地向外活动。
22〓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内因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长期存在,并且愈渐严重,这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客观基础,中国目前耕地总面积约有
149亿亩,而1994年有855亿农村人口和452亿农村劳动力,分别占全国人口和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