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个题目的熟悉(2)
2017-09-18 06:16
导读:而无条件自保等等。 社会互助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互济互助的保障形式。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 较落后,集体经济又不够发达的地区,为了及时解决
而无条件自保等等。
社会互助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互济互助的保障形式。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
较落后,集体经济又不够发达的地区,为了及时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农民通过
各种互助形式来求得一定的物质保障。这种社会互助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有着积极和现
实的意义,它可以弥补国家、集体保障的不足,对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小型灾难和
困难可以及时提供一些帮助,发扬这种互济互助的精神对加强农村中的团结和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影响。
关于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差
距较大,农村社会保障在原则、项目、范围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
情况,在标准、水平、方式等方面答应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应
该是动态性的,它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普遍实用的原则。作为一种保障制度,它必须体现“普遍性”、“保障性
”等这样一些特征。固然现在我们开展的某些项目只能对部分人提供保障,但整个社
会保障应该是面向全体农村居民。
(三)资金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根据城乡差别的状况,农村社
会保障的资金在国家承担必要的部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的同时,更多地要依靠集体和
个人来负担。
(四)现金、实物和福利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式的保障原则。
(五)维持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
(六)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七)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同一治理、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
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的基本框架应如何确立,这是规划农村社会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保障体系的最具实质性的部分。思考这一题目应从两方面的情况出发,一是依据十四
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框架设计;二是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建
国以来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才能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规范化、法制化的农村社会保障道路。我国农村
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普遍推行的重要项目。中国农村有九亿
人口,农村养老题目应当成为一个主要题目加以研究。自民政部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
试点工作以来,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有1400多个县(市、
区)开展了这项工作,参保人数已达5000万农民(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
险积累资金已达40亿。
〈二〉农村社会救济
农村社会救济主要包括救灾救济和扶贫。中国事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每年
各种自然灾难对农村造成的损失都很大。以1995年为例,受到灾难影响的人口达
2.4亿人,各类直接损失1863亿元,中心和地方各级政府拨出灾民生活救济费
23.5亿元,使全国4000余万灾民在吃、穿、住、治病等方面得到救济。
除了救灾工作,社会救济是农村一项范围更广的工作。其基本对象为五保户、贫
困户、残疾人以及其他困难群众。除五保工作过往建立一些制度,其它的救济工作还
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办法,而且普遍存在标准偏低、资金不足和覆盖面窄的状况。这
是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救济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现在全国一些地区在农村采取建
立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会救济制度,从已试点的情况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是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一个突破,其特点是救济面广(面对全体农民)、救济工作
规范(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救济方式灵活(动态式治理)和救济工作及时(主要由
村一级来操纵)。
关于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贫困人口达1.5亿人。截止“七五”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