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非农民化的阶段、形态及其内部关系(2)
2017-09-19 01:12
导读:其中常年外出的5596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21%,季节性外出的21397人,占79%;在外出 劳动力中转向外乡农村的13189人,占外出劳动力的49%,转向中小城市的
其中常年外出的5596人,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21%,季节性外出的21397人,占79%;在外出
劳动力中转向外乡农村的13189人,占外出劳动力的49%,转向中小城市的7941人,占29%,
转向大城市的1024人,占4%,出国的174人,占1%。①
3. 兼业人口大量存在。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一方面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仍兼营着农
业,这充分说明了农民非农化转移正在进行之中。
4. 摆动人口较多。很多农村人口尽管工作地发生了变化,但或早出晚回,或农闲出农忙回
,成为城乡之间往返摆动的“两栖型人口”。
5. 转移不稳定性。转移的稳定性取决于选择的非农产业的稳定,但现时很多乡镇企业存在
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城市企业正在进行重大的制度变革。在这样一个现代企业制度构造,资
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
一次性完成、不出现反复。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结果是很多人的社会身份难以认定。两
枉型人口、多重角色社会成员随处可见。
6. 从农民转化而来的人口中,完全等同于城镇居民的人口数目还未几。那些常年在城市从
事经营活动中,生活在城市的所谓“外来人口”。一旦城市经济吃紧,要清退的首先是裎分
人。即使是那些有了所谓“蓝印户口”的“外来人口”,他们仍没有得到城市体制的完全认
同,他们与原来的城市人口不在同一体制内活动,仍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揭示我国农民非农民化尚处于低级阶段,农民改变社会身份是“农民工”、“外来人口”。
一旦城市经济吃紧,要清退的首先是这部分人。即使是那些有了所谓“蓝印户口”的“外来
人口”,他们仍没有得到城市体制的完全全认同,他们与原来的城市人口不在同一体制内活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动仍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揭示我国农民非农民化尚处于低级阶段,农民改变社会身份是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这
客观事实,便于我们对款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走向有正确有把握。
1.农民的身份变更是我国现代化中的一个长期变量,而且是一个战略题目,任何时候都不能
对此有所忽视。农民非农民化将贯串于我国现代的漫长过程。考虑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设计新世纪中国的战略发展,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往。
2. 就业题目将是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大课题、大困难。
3. 作为后发展国家,总希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遇上世界发达国家,但仅数亿农民要
求就业这一条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只能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而不可能短期内大跃
进式地赶超。
4. 农民非农民化持续而巨大的浪潮将对我国城市化的模式产生直接冲击,未来几十年是我
国城镇规模扩张,城镇体系大变动,新兴城镇大量崛起的年代,对此应有战略的安排。
对农民非农民化的形态
农民改变自己的职业、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嬗变成了非农民的社会个体。当我们在观察农
民非农民化过程及其结果时,着力点应放在农民转移社会角色之后形成的角色群体上,而就
应该只关注变化了的一个个个体。由于个体的行为也许有偶然性、或然性成分,而角色集合
的形成正体现了一般规律。再者,从社会结构理论来分析,我们要揭示某一社会现象,旨在
说明该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联系,它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唯有如此,方能显示
出社会结构分析的气力。而社会单个体在社会整体间的作用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它对社会的
影响也是有限的,但社会集合、利益团体则对社会整体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社会内部,可以分个人、团体、社会三个层次,个人的团体首先构成团体,无数团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