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2017-09-18 06:38
导读:理工论文论文,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刘继敏随着社会主义市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
刘继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熟悉,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题目。笔者根据对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调查,拟对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作一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客观必然性
1.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客观基础。日前,我国十二亿人口,有九亿多农民,并且尽大部分集中居隹在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农村人均匀耕不到一亩,有的地区人均耕不到0.7-0.8亩,我国有劳动力总数77000万人,其中,农村大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口每年以15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耕地每年以8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粮食消费每年以二三百亿公斤的速度增加,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的地方农民为了争夺土地的田边地角,经常发生民事纠纷,甚至发生严重的伤亡案件。目前,乡镇企业每年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只在400-500万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很多农民一年中“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休闲”,隐蔽性失业的题目相当突出,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严重,他们渴求走出家乡,走出山门,寻求新的生产门路和致富途径,这是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客观基础。
2.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收进差距为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政策,在资金、物资、技术和政策上实行了倾斜。他们内外引外联,积极创办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和股份制合作经济,吸纳了大量的中外资金、技术、人才,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进步,人均砘收进比改革前增长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一部分人依靠党的政策,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富了起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到工厂做厂。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缺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只有吸纳内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就为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创造了客观条件。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内陆和中西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迟走一步,再加上地理环境不同,资源贫乏,缺少能源,很多地方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不灵,产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缓慢,农村仍然以单纯的农业种植为主,固然搞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但经济还是上不往,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干到头,人均产粮不到300公斤,纯收进不到400元,农民生活仍然没有摆脱贫困,他们以为种田比较效益低,不划算,昼夜盼看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到东南沿海一带打工挣钱,这是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主观因素。
3.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为劳动力走向市场提供了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农民熟悉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田,而且同样可以当工人,当商人,当经理,当老板,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农民对以前的职业重新进行了审阅,以为种田投进经费、人力、t的力、时间多,产出少,创造的价值低,外出务工经商投进资金、人力、物力、时间少,产出多,创造的价值大,种田不划算。第三,过往,由于党和国家某些政策限制,农村多年不招工,很大一部分有主e 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没有跃出“农门”的路子,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值改革开放搞活之机,答应农村劳动力自由公道活动,他们被压抑的心态得到安慰,被扭曲的性格得到恢复,以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机碰到来,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劳动力市场,这是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内在动力。
4.农民自由灵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利,为劳动力走向市场提供了时间和机遇,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在行政措施的约束下从事生产劳动,没有独立的生产权和经营权,没有自由灵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利,劳动力的供需平衡和调配、使用都是按计划执行。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人口多,土地少,农民一年中剩余时间和机会较多,农民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自由灵活地支配自身劳动力。这就为劳动力走向市场提供了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