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社会稳定(3)
2017-09-21 06:16
导读:莱芜市钢城区抚恤优待标准》,建立了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新体制,调 整进步了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普遍推行了城镇义务兵
莱芜市钢城区抚恤优待标准》,建立了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优抚安置工作新体制,调
整进步了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普遍推行了城镇义务兵的区级统筹和农村义务兵的乡
镇统筹优待,1996年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建立了优抚安置“五个一”的实体化服务保障网络,
即建立一个扶优储金会,一个优抚医疗中心、一个退伍军人劳务先容所、一个拥军优属指导
站、一个优抚科技业校,把党的各项优抚政策落到了实处,为广大优抚对象解“三难”,加
快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除了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团结,支
援了国防建设和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
建立老年人保障网络是解决社会题目的重要措施。老年人保障即对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无
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由集体从公益金中给予衣、食、住、医、葬五个方面的供给,其不足部
分或贫困单位的孤寡老人由国家给予必要的救济,使其生活得到保障,它是农村社会保障的
组成部分之。中华民族具有扶贫济困、尊老抚幼的优良传统,早在年龄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
“使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尊老助残的思想主张。西汉时期有“年在
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由朝廷赐与‘王权’之规定。明朝洪武年间曾有“民年七十岁以上者
,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的诏书,开始设养济院等。长期的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家
庭中长辈都要受到子女的孝敬,社会上老年人受到青年人的尊敬,这表明我们国家对尊老助
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思想基础。然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由于
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限制,那种“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和思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想只是“乌托帮”,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也没有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使古代“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现实,并赋
予了崭新的内容。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
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我们对孤老病残实行五保的法律依据,这充分了我们党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55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
劳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社员,在吃、穿、烧、教(孤儿)、葬五个方面给予保障,使
老年人保障成为现实,并形成了制度。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
,老年人工作也精益求精和完善,农村五保工作由原来的生产队供养逐步发展为乡镇统筹供
养,由分散供养,向集中供养发展,建立了档次较好的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制定了较为完善
的供养治理制度,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医,老有所乐,使老年人保障网络逐步成为农
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支柱。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老龄化题目确当务之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老年人
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的“十四
大”、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
环节,也是我国农村家庭和人口发展趋势的必然。来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将出现老龄化高峰
,60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80%以上的家庭要上养4个老人,下养1—2个小孩
,单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能解决题目,只有预先积累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才能解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农民养老的社会题目,落实好计划生养的基本国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两个文明
建设。自1992年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以来,全国出现了令人鼓舞而又振奋的大好形势
,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4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截止19
96全国已有7437万农民(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共积累保险基金103亿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