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工程 交通安全 计划行为理论 行人交通 违规行为
论文摘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学的视角研究了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动因。通过问卷,探讨了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对行人违规交通行为的影响,构建了最佳行人违规行为模式。研究表明,受访者认为违规行为是方便的、低危险的,40.2%的人有从事违规行为的意愿,说明我国目前民众对违规行为存在侥幸心理;在主观规范上,大部分的受访者认识到违规行为是不应该的,但同时有5成的受访者表示实际有需要行使违规交通行为,说明我国目前的行人交通设施存在着不完善与不合理的地方;在认知行为控制上,调查表明,虽然外界促使行人违规的诱惑较多,加强还是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最后,提出了行人交通安全的改善措施,即提高行人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常识,加强对行人交通安全的管理,以及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完善行人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管理等。
0前言
人、车、路、是构成道路交通的4大要素,人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在人的因素中除机动车驾驶员外,还有行人、乘客、骑自行车者。目前国内相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文献,大部分焦点均着重于探讨驾驶人道路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现场的肇事原因分析,对于行人交通行为的研究很少。
由交通事故的分析可知,由于行人原因引起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很大。例如某市2005年共发生涉及到行人的重大交通事故有20起,因行人过错导致的交通事故有巧起。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研究的数据也表明国内80%的人员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本身违规争道造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行人“挺而走险”、“奋不顾身”的呢?本文基于社会心的研究思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来分析行人交通失范行为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解受访者对于行人违规行为的看法,本研究结合我国行人交通事故结果,利用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调查表,调查行人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与违规行为的情况。调查在几个生活小区随机进行,共调查人数100个,其中男性42人,女性58人,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61岁。问卷调查表采用7分制,以1分表示非常不可能,4分表示一般,7分表示非常可能。若受访者得分介于5一7之间,表示对于行人违规行为有较高的倾向;若得分为4,则为普通;若得分介于1一3之间,则表示对于行人违规行为有较低的倾向。
1 .1态度
由结果信念b与结果评价。构成,即
态度调查表见表1,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违规行为是方便的,其中间值的比例也有35.1%;而在安全、舒服、好的感受方面,大部分持较负面的看法,平均值也在4以下,尤其有7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违规行为是不安全的。
结果信念与结果评价见表2。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的情况依次是:比较方便(5.45)、节省时间(5.17)、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5.07),而对于会妨碍驾驶人、会制造交通问题、会对自身造成危险认识不足。受访者结果信念中“会遇到警察的”的分值为4.76,说明我国交通部门加大了安全管理的力度,而结果评价中“会遇到警察的”分值为2.95,说明群众存在侥幸心理。
1.2主观规范
由规范信念(nb)与顺从动机(mc)构成,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