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新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化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商品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企业家才能是新的生产要素。其中信息、技术属于生产资料,其本身不创造价值,企业家才能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企业家和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劳动同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我国现阶段消灭剥削的途径在于劳动力转化为资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资源配置方式、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以及社会阶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迫切要求理论工作者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并用以指导社会实践。一方面,随着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技术化、信息化,传统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生产三要素之外又出现了技术、信息和企业家才能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改革取向本身就要求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不仅必然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劳动是否还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现阶段分配关系中是否存在剥削,成为我国目前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一部分学者依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严格坚持劳动价值论,但又无法合理解释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体中利润的构成和工资收人呈现的分化现象;另一些学者则直接或间接地否认或者放弃劳动价值论,采用西方要素价值论的观点,认为除劳动外的各生产要素也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试图解答前者无法解答的现实问题,这实质上又难以做到。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读上述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问题,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本身就蕴含着发展的要求,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生活急剧变化的今天,对新的社会实践状况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
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二重性,劳动也具有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的二重性,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创造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则唯一地由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所凝结,这便是由马克思最终确立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正是通过这一理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土地、劳动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下,三个要素的所有者分别获得利润、地租与工资。这一过程看似公平,但却无法解释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土地所有者收人差距急剧扩大的原因。而马克思正是利用劳动价值论这一工具深人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其内在深刻的不平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商品中新的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资料只转移其本身蕴含的价值。因此,利润与地租都只是来源于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但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在“公平”的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呢?并且又是如何被分离出来的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一就是“商品在生产的产品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而这首先表现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依据劳动价值论,劳动力商品必然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是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而它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其本身就是劳动过程,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在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下,资本家只需支付劳动力的价值就可以得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一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所创造出的商品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时,就产生了剩余价值,井通过竞争,在资本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间分配,形成平均利润与地租。这也就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内在不平等。在进一步论证过程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从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这就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