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真理的文化功用
张东荪对真理问题是从问题、面观、学说、当事者、环境等五个观念来分析的。张东荪的所谓面观就是对象上“可能的变化”;所谓学说即理论、主张等,是由抽象的面观而产生的具体的答案;当事者即真理主体,或者是思想主体,或者是观察者;环境就是当事者所处的混合境况,包括身体、外界、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境况。他认为,真理起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所谓真理;同一问题又有若干有限的可能的面观,面观潜伏在学说即答案中,但答案与面观并非一一相应,有时两个答案可以隶属于同一面观之下;这些答案、思想学说若离开了真理主体,并无是非可言,它们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这些学说有了真理主体就不再是平列的,真理主体就是觉得某一答案或学说是真理之人;真理主体又必为其环境所决定,就是说,只有在某境况中才会觉得某学说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主体在某种境况下对于多数可能的道理而只觉其中有一个是不可不信的。在张东荪看来,不得不信之感是出于境况的决定,就是说,只有在某种境况下,真理主体才会对若干可能的变化中之某一种有不得不信之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