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张东荪知识社会学视野中的真理观(3)

2013-10-04 01:12
导读:三、真理的文化功用 张东荪对真理问题是从问题、面观、学说、当事者、环境等五个观念来分析的。张东荪的所谓面观就是对象上“可能的变化”;所谓学

  三、真理的文化功用

张东荪对真理问题是从问题、面观、学说、当事者、环境等五个观念来分析的。张东荪的所谓面观就是对象上“可能的变化”;所谓学说即理论、主张等,是由抽象的面观而产生的具体的答案;当事者即真理主体,或者是思想主体,或者是观察者;环境就是当事者所处的混合境况,包括身体、外界、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境况。他认为,真理起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所谓真理;同一问题又有若干有限的可能的面观,面观潜伏在学说即答案中,但答案与面观并非一一相应,有时两个答案可以隶属于同一面观之下;这些答案、思想学说若离开了真理主体,并无是非可言,它们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这些学说有了真理主体就不再是平列的,真理主体就是觉得某一答案或学说是真理之人;真理主体又必为其环境所决定,就是说,只有在某境况中才会觉得某学说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主体在某种境况下对于多数可能的道理而只觉其中有一个是不可不信的。在张东荪看来,不得不信之感是出于境况的决定,就是说,只有在某种境况下,真理主体才会对若干可能的变化中之某一种有不得不信之感。

[1][2]下一页

上一篇:关于实证方法在知识社会学中的地位演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