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

2013-10-27 01:0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信息素质被公认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信息素质被公认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形成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石。大学生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后备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人手,探索改进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信息素质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我国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极少利用图书馆,甚至不办借书证;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懂得信息的概念和含义,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主要信息源;大学生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滞后、不到位和不连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中学教育的相关基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1985年,美国政府在《2061计划》中,规定中小学生应获得的12大类基本科学知识中就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1994年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法国于1985年就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日本在初中开设情报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必修课“情报”。而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接受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20%。中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空白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础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也可以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1.2利用图书馆教育不到位利用图书馆教育是大学生人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性人门课程。但由于人学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1到2学时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在讲座中,无法就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讲,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主要介绍本馆的馆藏情况、目录体系、目录查阅方法和图书借阅规则。而且只有这一次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无相关的后续讲座,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国家教委1984年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课程地位较低,多数是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有的还是讲座,很少列为必修课,学时也比较少。如遇到精简课程和压缩学时,文献检索课常常首当其冲。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有的高校还不能安排计算机检索内容和上机实习,仍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文献检索课的开课时间也不尽合理,有的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学生没有专业信息方面的需要,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无法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4专业课授课时缺乏信息素质的相关引导和渗透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专业知识,而不介绍本学科相关信息的来源以及获取途径。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无法形成通过相关信息途径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1.5缺乏课外活动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普遍开展较少。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几乎得不到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锻炼和熏陶,也就难以形成信息素质。

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还单纯依靠一门文献检索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又不理想,这使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没有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能力及特长等方面,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在这种社会评价指标的作用下,高校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能力培养上,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适应社会就业形势需要的。(2)对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上有严重偏差。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就等于进行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信息素质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收集、获取、鉴别、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绝不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替代的。(3)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较弱。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多数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就比较弱,缺乏主动关注和收集、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专业课教学中无法进行信息素质方面的引导和渗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最优化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