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与新中国文化领导权

2013-12-02 02:0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浅谈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与新中国文化领导权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国民改造;当家作主;劳动者

  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国民改造;当家作主;劳动者

  论文摘要:在毛泽东扑朔迷离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成就背后,有一条他始终关注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透僻的思路,那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国民的改造运动。建国后,党所面临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劳动人民的思想的改造。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这就是人民在文化上的领导权。

中国数百年的落后挨打,曾经一度使许多国人丧失了自信力,这种丧失在人民内心的阴霆只有在新中国才一扫而光。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复兴,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振奋精神,要有革命文化。在经过了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之后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扑朔迷离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成就背后,有一条他始终关注的文化和传统的深刻透僻的思路,那就是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国民的改造运动。

一、毛泽东的文化批判意识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马克思主义结合最好的人就是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毛泽东强调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批判态度,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圳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也强调了继承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_上的讲话》中,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可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继承借鉴与批判相统一的原则,乃是建立在创造新文化的目的与基础之上的。

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国革命与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以及王明的教条主义鄙视本国经验和传统文化,都以失败告终,毛泽东在文化选择卜既反对古代的传统的保守主义,也反对西方文化的教条主义,认为重在把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不应分中西。同时讲究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特点来吸收外来文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化地运用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从孔人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其一,要批判地继承,“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就是一分为二,区分封建主义文化与封建时期的人民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其二,要古为今用,通过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引用发挥,克服局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式,推陈出新,着力于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文化。

中国自强自立的要求,思想观念首先必须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奴隶主义特征,是中国人惰性、奴性和宿命论思想严重的原因。在中国的封建文化中不可能有发展自我和个人权利的观念。传统文化中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旧意识,毛泽东予以猛烈地批判。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阶级旧观念,毛泽东多次批判。在对文化的审视与批判中,毛泽东与鲁迅,中国现代两位伟大的人物,两位伫立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山上的人物,仿佛是站在不同的峰巅上,遥遥相望却心心相印,似乎心有灵犀,《鲁迅全集》是毛泽东一生读的最多的书之一。他们两人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对传统思想道德的批判的相通共鸣,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是和鲁迅相通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当毛泽东谈起鲁迅的时候,无疑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的人格理想,诸如反迷信、反权威的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在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中,都从不屈服的敢于应战和挑战的气概:对国民性弱点的冷静提示,对新人格气象的热情渴求:以及坚定相信未来、相信青年的旷远胸怀。辛亥革命的失败,迫使鲁迅把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火一般的爱国热情,沉淀、包裹、压缩在冰一般的冷静的观察、探索中。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但共和之后的黑暗的现实却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急风暴雨的革命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摧毁一个王朝、一个政府,却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改造一个社会。联想到建国后毛泽东曾经说过的“还跟旧社会差不多”,“我党真懂马克思列宁的不多”等一系列言论,以及他对卫生、文教部门的猛烈抨击,戏称文化部为“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外国死人部”,卫生部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可以体会到他晚年那种对许多共产党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木主义艺术”的愤怒心情。这一点与鲁迅对辛亥革命后的那种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人物毫无改变”的愤怒心情极其相似!旧的未曾改造的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看来正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党内逐渐形成的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的思想的根源就是这些东西在作怪,所以要“斗私、批修”,这是他文化批判的前奏,也是他文化批判的目的。文化批判的最终的目的就是确立人民在文化的领导权,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真正的解放。

上一篇:关于强化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刍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