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寻求自我历史限度的文化批判——从《鲁迅

2014-01-08 01:05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试论寻求自我历史限度的文化批判——从《鲁迅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论文关键词】自我反思 历史限度 自我认同 文化批判

  【论文关键词】自我反思 历史限度 自我认同 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死火重温} (1996)是继《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1998之后汪晖又一篇重要的有关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伺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在激情澎湃的80年代末期,年仅28岁的汪晖在完成了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后,写下他在鲁迅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时隔七年之后,《死火重温—以此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一文是他面对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成果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和开拓。在从“此”到“彼”的道路中,汪晖在鲁迅研究中的思想探索轨迹并不是我的学识所能够把握的,也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可以回答的。我所思索的是,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就我关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我的问题是:构成这一转变的路径的关节点在什么地方?这种转变又给今后鲁迅研究带来哪些可供开拓的思维空间?本文试图探寻在这七年间,汪晖从“目的”与“方式”间困境的自我反思开始,从对现代中国思想中心概念隐含的历史限度的分析到对鲁迅自我认同以至文化批判的侧重,其鲁迅研究意向的变化伴随着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及现代中国认同的思索,所有这些努力都为开拓鲁迅研究以至现代文化批判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一、从“方式”到历史限度

或许有人无法完全认同其中的观点,但却无法回避《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一文中汪晖对在他之前中国鲁迅研究做出的反思时所提出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批判者与批判对象之间在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同一性,使丸山升先生看出此论文在反思过程中凸现出的“目的”与“方式”之间的矛盾性。那种斩钉截铁式的与旧的研究方式告别的姿态本身以及创造崭新的研究方式的希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正如加达默尔所说:“精神科学的研究不能认为自己是处于一种与我们作为历史存在对过去所采取的态度的绝对对立之中。在我们经常采取的对过去的态度中,真正的要求无论如何不是使我们远离和摆脱传统。我们其实是经常地处于传统之中,而且这种处于决不是什么对象化的行为,以致传统所告诉的东西被认为是某种另外的异己的东西—它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一种范例和借鉴,一种对自身的重新认识,在这种自我认识里,我们以后的历史判断几乎不被看作为认识,而被认为是对传统的最单纯的吸收或融化。”虽然汪晖在这篇文章中有对传统复杂性的分析和尊重,但告别过去、“回到五四”的激情同样使我们无法回避作为五四思想启蒙的重镇之一的鲁迅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这种方式为我们开拓了思维空间的同时,也建构了这个时代陈述的历史限度。

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明确自省,写于1992年的《绝望之后—(无地仿徨

    上一篇:关于和谐与冲突:后殖民主义与中国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